您的位置 : 首页 > 资讯 > 用户调查 >

用户调查

第三次征集“Argo资料应用证明”的情况报告

编辑 :Argo野外站办公室    时间 :2020-07-08 13:48:00    访问次数 :
      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团体的共同努力下,国际Argo计划早在2007年10月就已在全球大洋无冰覆盖的公共水域建成由3000个自动剖面浮标组成的“核心Argo”海洋观测网;2013年,随着剖面浮标和新颖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该计划又提出继续向有冰覆盖的两极海区、赤道、西边界流区和重要边缘海(包括日本海、地中海、黑海、墨西哥湾和南中国海等)拓展,建设至少由4000个剖面浮标组成的“全球Argo”海洋观测网,并派生出了“生物地球化学Argo”(简称“BGC-Argo”)和“深海Argo”(简称“Deep Argo”)等子计划;2018年底,当海上正常工作的浮标数量即将维持在预期的4000个目标之际,国际Argo指导组(AST)又运筹帷幄地抛出了一份“Argo2020愿景”规划,提出在2025年之前建成由4700个剖面浮标组成的全球(包含有冰覆盖的南北极海域和重要边缘海区域)、全海深(0―6000米)、多学科(包括物理海洋和生物地球化学等10多个海洋环境要素)海洋观测网,并承诺继续给予广大用户最好、最大化的利用Argo数据的无障碍环境(免费共享),以进一步促进Argo资料及其衍生数据产品在科研教育、海洋资源开发、蓝色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适应等科学和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截止2020年3月底,国际Argo计划在全球海洋中累计布放了约16500个剖面浮标,在海上正常工作的浮标总数一度已超4000个。除了常规的温、盐度和压力观测外,还包括了溶解氧、pH、硝酸盐、叶绿素等生物地球化学要素。
      据国际Argo计划办公室提供的一份统计材料表明,从1998年以来,全球31种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与Argo有关的研究论文数量明显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20年3月累计已经超过4100篇。其中2010年以来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都在200篇以上,2019年已接近500篇。在统计的50多个国家中,我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量(约680篇)仅次于美国(约1190篇),排名第二,彰显了我国在Argo资料应用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Argo资料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及从根本上提高海洋和气候预报精度所带来的希望。
      然而,遗憾的是,从最近一次(2020年3-6月)由杭州Argo野外站/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征集国内用户“Argo资料应用证明”的反馈情况来看,似乎差强人意。本次征集活动通过邮寄(纸质版)和邮箱(电子版)共计发送信函200余份,约125人;同时,征集信函还公开发布在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网站(www.argo.org.cn)上。截止6月底,共收到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河海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和自然资源部第一、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单位提供的“应用证明”9份,回收率仅为7%。
      再回顾一下以往两次征集活动,其中第一次(2012年3月)收到了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总参气象水文空间天气总站、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中国卫星海上测绘部等单位寄回的应用证明18份,回收率为16%;第二次(2017年3月)收到了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河海大学、厦门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中国卫星海上测绘部、31010部队和61741部队等单位寄回的应用证明27份,回收率为20%。可以看到,第三次“应用证明”的回收率不升反降,甚至所有三次征集活动的回收率均没有超过25%。是国内用户对这样的征集活动有所反感、抵触?还是国内对Argo资料的应用热度已经开始下降?或者说国际Argo计划办公室提供的各国科学家利用Argo资料公开发表研究论文数量的统计结果有误?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让我们首先浏览一下本次收集的有限应用证明中,相关单位和科研人员又是如何应用和评价Argo资料的。由中国海洋大学提供的应用证明表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暖‘停滞’现象辨识与机理研究”项目组的科研人员,利用Argo剖面数据、格点数据和热含量产品等,研究了全球各大洋的区域热含量变化、Under Water和Mode Water的变异及其与全球变暖停滞的关系等,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部分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如《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上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提出,科研人员基于Argo数据研究了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季节变异及其动力机制、不同类型El Niño期间热带太平洋盐度的变异特征及其机理等,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提出,利用Argo轨迹和温盐剖面数据对南海环流、印度洋环流和南大洋模态水等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Geophys.Res.Lett.》、《J. Geophys.Res.-Ocean》、《J.Phys.Oceanogr.》和《热带海洋学报》等学术刊物上;河海大学指出,本单位利用Argo实时温盐剖面资料等重构的海洋三维温度、盐度和流场数据集,明显改善了海洋三维温度、盐度和流场实况分析精度,提高了水下动力环境实时分析和预报能力;上海海洋大学科研人员利用Argo数据对南极底层水生成过程中涉及的物理机制及其淡化/暖化现象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双扩散对流中的“扩散对流”混合形式对高密度陆架水的生成起到了关键作用,且文生湾底层水可能对南极底层水的淡化也有贡献;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利用Argo温盐资料,研究了印度洋阿拉伯海高盐水入侵孟加拉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探讨了ENSO、IOD等事件对阿拉伯海高盐水入侵孟加拉湾的调制机制,将有助于加深对热带印度洋热力、动力结构变异及其相关的海气相互作用的理解;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提到,科研人员基于Argo数据可以挖掘温跃层、距海表温度7-9℃的垂直温差、10-400m深度范围内间隔50m的水层温度和9-18℃等温线深度信息等,可以用来建立中西太平洋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渔获率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分析关键环境变量对延绳钓黄鳍金枪鱼CPUE影响,从而辅助寻找中西太平洋区域延绳钓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位置,确定投钩深度,提高捕捞效率等。
      此外,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提供的反馈材料表示,他们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热带印太交汇区观测示范系统”项目,委托杭州Argo野外站/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统一接收的、由该课题布放的10个剖面浮标观测资料,按照国际Argo计划质控规范进行了质量控制,并作为中国Argo剖面浮标观测网的组成部分与国际Argo计划进行国际共享与数据交换,对本项目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其他应用单位也都强调了Argo资料在海洋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海洋环流分析与预报的业务应用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有单位指出,我国自主研发的Argo格点数据及热含量产品,精度已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甚至优于部分国外数据,对项目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支撑。还有一些应用单位和科研人员表示,期待中国Argo计划能够获得更多支持并蓬勃发展。显然,国内涉海单位及其科研人员对Argo计划及其Argo资料还是青睐的,并也取得了丰硕的应用研究结果。所以说,国际Argo计划办公室基于各国科学家在全球30多种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与Argo有关的研究论文数量的统计结果,应该是真实可靠的。只是我国科学家在国际核心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研究成果后,惯于“隐名埋姓”,不愿声张吧!至于对Argo资料的应用热度,从国际Argo计划提供的不同时期统计结果(如2011年,总计968篇,其中美国295篇、中国90篇;2015年2397篇,其中美国710篇、中国330篇;2019年3945篇,其中美国1150篇、中国610篇)来看,全球科学家应用Argo资料发表的论文数量,也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种种迹象表明,Argo资料在国内不是不受欢迎了,也不是应用的人少了,而是与传统的意识形态有关。也就是说,尽管广大科研人员对各类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有着迫切的需求,但对数据产出团队希望能了解共享数据的应用价值和征求进一步做好数据开放共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时,反应却始终平淡而不够热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或许与我国长期以来缺少对深海大洋的调查、且观测资料又长期封锁有关;而突如其来的海洋科学数据无条件免费开放共享,不要说我们的科研人员一时无所适从,就连海洋、科技管理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也是莫衷一是,时不时地以“保密”为由阻止数据产出团队或者单位对拥有的海洋科学数据实行开放共享;同时,还暴露出全球海洋观测网所积累的海洋科学数据的时间序列还不够长(仅20年),仍无法满足海洋和天气/气候领域基础研究和业务化应用的需求。此外,也反映出了我国对深海大洋环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长期认识不足的局面还未根本扭转。为此,提出3点对策建议,供海洋和科技主管部门决策参考:
1、加大对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政策的执行力度。科学数据共享需要数据采集团队、资料管理部门和广大科研人员的长期密切配合,更需要科技管理部门及其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并能责无旁贷地推进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进程。
2、坚持倡导海洋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海洋和科技管理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组织实施的重要性,以及海洋科学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产品研发的必要性,抓紧落实近些年国家已经制定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和措施,吸引更多的海洋和大气科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投身到深海大洋的观测和研究中,不断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应用性强的科学数据及其衍生产品,充分发挥各类科学数据的应用价值。
3、强化对我国Argo计划组织实施的引导。近些年来,我国围绕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等重大国家战略,针对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和中国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的重大工程、重点研发计划和规划,以及重大、重点专项等的立项论证活动层出不穷,采购和布放剖面浮标的数量也在呈井喷式增长,但真正用于支持已经实施了近20年之久的Argo计划,以及所建设和维护的Argo大洋观测网的浮标和运行经费,却是少之又少,与其产出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完全不成比例,亟须主管部门内部,乃至国内涉海部门和单位之间,加大对采购和布放浮标的监管和协调力度,以确保我国Argo计划及其建设的Argo大洋观测网的健康、持续运行。 
(杭州Argo野外站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