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首页资讯 > 媒体宣传 >

媒体宣传

海洋观测资料:想说共享不容易

编辑 :潘锋    时间 :2005-03-29 15:23:00    访问次数 :
 

      一方面我国海洋信息资源严重不足,已有的信息资源分散、分割,不能共享,影响了海洋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增多的、 可以无条件共享的来自全球海洋的观测资料,却是应者寥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国际Argo计划科学组成员、中国Argo计划首席科学家许建 平日前向记者透露,相对于一浪高过一浪的科学数据共享呼声,国内用户对来自全球海洋实时观测系统的大量观测资料显得过于平淡。

     Argo是国际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一代覆盖全球的海洋实时观测系统,它如同一个在海洋中建立的“气象观测网”,可以实时获取海洋内部 的海流、温度和盐度等资料,并通过卫星将这些观测数据传输给地面接收站,有了它科学家就能十分方便地随时随地的勾勒出海洋、特别是深海的“气候图”了。人 们可以将Argo获取的海洋资料用于海洋、天气业务化预报和海洋渔业等相关产业的海上活动中;经过进一步质量控制的Argo资料还能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大 气等科学研究。

     许建平告诉记者,自2000年国际Argo计划实施以来,世界上已经有18个国家和团体在全球海洋中投放了约2500个Argo剖面浮 标,我国也于2002年加入了国际Argo计划。在科技部的支持下,我国已经在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投放了29个Argo剖面浮标,并能与国际Argo计划 成员国一起,共享全球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2500个浮标所获取的海洋观测资料。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受到世界上众多沿海国家政府和科学家关注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在我国却面临着布放浮标经费短缺和资料用户响应寥寥的 尴尬局面。许建平介绍,从2002年开始,在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的努力下,大量来自全球的海洋观测数据,不仅通过资料光盘的形式每月、年向国内用户 免费分发,而且还通过官方网站(www.Argo.org.cn)向国内外用户免费提供下载和查询服务。但从使用情况和反馈的信息来看,国内用户对如此有 价值的科学数据的反映,与近年来一浪高过一浪的科学数据共享呼声并不相称。

     许建平分析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缺少对深海大洋的观测,国际上已建立的大洋观测网所取得的资料一直来又对我国 实行封锁,使得我国少有科学家关心和研究深海大洋;此外,还与我国对深海大洋的调查和研究重视不够有关,仅有极个别项目和少量经费支持深海大洋的研究。

     国际Argo计划设想到2006年或2007年,在全球海洋中建成一个至少有3000个Argo剖面浮标组成的,运行时间至少维持10年的全球海洋实时观测网,从而有望在根本上解决目前影响海洋和天气预报精度所遭遇的海上资料、特别是大洋环境资料严重缺乏的难题。

     为此,专家呼吁:海洋资料既要共享,更应充分利用。“海洋环境预测”十分重要,是人们开展海洋观测和研究的最终目的。准确、及时的海洋 环境预测,可以把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可以更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无国界,我国应重视参与全球海洋环境观测网的建设,并通 过组建国家深海海洋科技研究基地,吸引更多的海洋和大气科学家投身到深海大洋的观测和研究中来。

文章来源:2005年3月29日《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