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首页资讯 > 媒体宣传 >

媒体宣传

跻身国际海洋观测网

编辑 :马云    时间 :2014-09-19 10:41:50    访问次数 :

核心阅读
  国际Argo计划的实施给天气和海洋预报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海水温度、盐度剖面(立体)观测资料,大大超过过去几百 (十)年世界各国所获得的深海大洋的资料量。这一目前唯一能立体观测全球大洋的长期观测系统,为研究海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深广视角,使人类企图深入了解和 掌握大尺度实时海洋的变化、提高天气和海洋预报的精度、有效防御全球日益严重的天气和海洋灾害的愿望成为现实。

等待那个时机
  1998年,我国长江发生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全流域大洪水,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到了巨大损失。这次洪魔肆虐的主因之一就是1997年爆发的厄尔尼诺现象。
  为预测此种现象,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国家开始建立“热带大气海洋观测网(TAO)”,在赤道太平洋海域布置69个锚碇观测浮标。虽然浮标数量有 限,也无法像陆地上的气象观测站一样长期存在,但这已是人类有史以来在海上建立的规模最大的定点观测网。中国决定参与其中。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巢纪平是参加此项目的中方首席科学家。他明白,参加就必须投放中国自己的浮标,但花100多万美元买一套浮标,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
  第一次参与建立国际海洋观测网的中国,对国际合作模式还很陌生,加上没有更多资金去维护远在太平洋上的这套浮标,项目一结束,中国便把浮标运回国内。 谁料,没有浮标投放在赤道太平洋,国际上竟将“热带大气海洋观测网”的所有数据信息对中国进行封锁,一封锁就是10年。而这个观测网提供的数据使美国科学 家成功提前6个月预报了1997/1998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仅加利福利亚州就避免了近1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中国科学家此时意识到在海上建立全球监 测网是如此重要,然而当时能做的只有等待时机。
会议的意外收获
  1999年9月26日,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来到浙江杭州,参加中美海洋与渔业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第十四次会议。这次会议让他有了意外收获。
  会上,美国科学家向陈连增介绍了国际上最新的海洋监测动态——Argo全球海洋实时监测网计划,称美国、加拿大等国在1998年就已经加入进来。听到这个消息,在座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许建平研究员和陈连增不禁相视,他们清楚地记得之前的“热带大气海洋观测网(TAO)”计划给中国带来的“教训”,或许这就是中国等待的机遇。
  对于全球海洋而言,“热带大气海洋观测网(TAO)”仅仅覆盖了很小的面积,而据美国代表介绍,Argo计划将要在全球海洋上投放足够多的(约 3000个)、价廉的漂流剖面浮标,由于这种浮标被专门用于国际Argo计划,故称Argo浮标。这些浮标资料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海洋的了解,提高对较长周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的能力。
  “我们很希望你们也加入进来,中国是海洋大国,没有中国的加入,这个全球计划将不完整。”美国官员说。陈连增当即表示很感兴趣,但毕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计划,连Argo浮标都没有见过,陈连增在会上便向许建平布置任务,“我们有必要对此计划进行跟踪了解。”
  为了促成Argo计划,中美双方在“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领域里还通过了一个叫“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洋观测(Argo计划)”的新的合作项目。
  此后,许建平开始投入到跟踪国际Argo计划的实施与进展中。
加入Argo计划
  2000年5月15日,在国家“973”计划“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黄荣辉院士的重视和支持下,以巢纪平院士为团长的中国海洋考察代表团赴美国进行为期10天的考察,深入了解了美国Argo计划的实施和进展情况。
  在访美之前,巢纪平和许建平做了两手打算,要么想办法继续参与“热带大气海洋观测网(TAO)”计划,要么参与Argo计划。那次美国考察之行,亲眼看到的先进技术让他们都放弃了继续参加TAO计划的想法。回国后,巢纪平便和许建平等人向科技部和国家海洋局呈报了《关于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建设进展情况的考察报告》,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投入资金,尽早研究和考虑加入国际Argo计划,以便有权共享Argo资料。
  2001年3月20日,第三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在加拿大召开,许建平首次以国际Argo科学组成员身份应邀出席会议。这也是中国首次派代表参加国际Argo科学组年会。为了看到Argo浮标“真身”,许建平还实地考察了加拿大的Argo浮标制造单位。
  2002年1月26日,中国正式对外宣布加入国际Argo计划并启动“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Argo大型科学观测试验)项目,并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布放16个Argo剖面浮标。

亲历者说

许建平:老外说,中国科学家做得很好!

  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研究员。2001年起参与国际Argo计划的组织实施,并担任国际Argo科学组成员和中国Argo计划首席科学家。
  最早由美国和日本等国科学家发起的国际Argo计划已经走过了15年。最初确定的由3000个自动剖面浮标组成的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于2007年10月末已正式建成,成为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重要支柱。

  十几年来,通过国家多项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大大提升了我国在国际Argo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国际Argo计划组织的高度评价。国际Argo计划前联合主席、加拿大海洋研究所Howard Freeland 教授2007年初给我来信说:“中国自2002年3月21日布放第一个Argo浮标后,对Argo的贡献不断扩大。从第一个浮标起,你们的科学家就能够满 足Argo资料系统非常复杂而又烦琐的要求并提供资料,说明中国Argo做得很好。”
  让我最欣慰的是,国家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时任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张先恩曾指出,Argo计划是通过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典范,是人类海洋调查研究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它使一些对海洋和气候研究至关重要的海洋要素的收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链接
  Argo观测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浮标的布放和维护,还是海量观测资料的处理与分发,单靠任何一个国家的力量都是难以完成的,国际合作是使Argo计划继续进行并不断发展的唯一途径。
  随着Argo计划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深海大洋上的浮标总数达到了196个(至2014年5月底),正式建成我国首个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填补了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并达到了同类成果的国际先进水平,获取的全球海洋中100多万条温、盐度剖面,累计为国家节省调查资金约800亿元,而我国自 2002年以来,累计投入的经费还不足80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Argo资料还有力地支持了多个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全球气候变化专项,以及一批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深海大洋研究有关的项目,为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与国际Argo计划,与该计划其他成员国共享全球Argo观测资料,是我国海洋观测领域的一次跨越式发展,大大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海洋和气候观测领域的差距,将对我国海洋和大气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及重大海洋和气象事件的预测预报水平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