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许建平:"Argo"亟需正名
许建平:
国际Argo指导组成员
中国Argo计划首席科学家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自从2002年中国加入国际Argo计划并建立我国的Argo大洋观测网以来,“Argo”这个外来语频频出现在我国的报刊、杂志,甚至电视节目中,至少在海洋和大气科学领域已经耳熟能详。但对于“Argo”的中文解释或者真实含义,人们了解得似乎并不全面,甚至出现误解或曲解,已经影响到我国的声誉。
国际Argo计划
在国际Argo计划实施初期,Argo也曾用大写英文字母“ARGO”表示,原是“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的英文缩写,中文含义为“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后来,国际Argo指导组为了强调该海洋观测网与美国、法国联合发射的新一代“Jason”卫星高度计之间的特殊关系,强烈建议使用“Argo”作为该计划的名称。而用于建立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的自动剖面浮标,才被统称为“Argo剖面浮标”或“Argo浮标”,且其观测资料必须遵守国际Argo计划的原则、与全体成员国无条件共享。也就是说,只有当各种类型的自动剖面浮标被国际Argo计划接纳(需要为每个浮标申请一个由世界气象组织(WMO)授予的统一编号,如同每个人的身份证号一样)、用于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或维护,且其观测资料须在24小时内按照国际Argo资料管理小组的要求、无条件地与其他Argo成员国共享,这样的剖面浮标,才可称为“Argo浮标”。其他一切无论是研制中的剖面浮标,还是购置的剖面浮标产品,均不能称其为“Argo浮标”;即使那些浮标已经被国际Argo计划接纳、并已经用于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中,但只要购买者或布放者没有向WMO申请国际Argo计划的专用编号(也就不可能与其他Argo成员国共享观测资料),这样的浮标同样不能称为“Argo浮标”。
中国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决议(XX-6)-Argo计划”文件规定:Argo浮标获得的资料及其资料产品,将通过IOC和WMO的资料交换系统和其他适当的国际机制,采用实时或延时模式免费向国际社会提供,以支持业务海洋学和海洋气象学。随后,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大会“关于在Argo计划框架内布放剖面浮标的XX-6号决议的实施细则(EC-XLI.4 决议)”文件又进一步强调,Argo计划是对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和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的业务海洋观测系统的重要贡献,也是对气候变化及预测计划(CLIVAR)和其他科学研究计划的重大贡献。同时,EC-XLI.4 决议还明确了Argo计划成员国的权利和义务,“有必要确保成员国从Argo计划的实时和更长时间序列的资料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并保证它们能够参与此计划并为此做出贡献”,以及“所有可能进入别国管辖海域的剖面浮标布放,必须预先通过适当渠道,通知相关沿海国家”。此外,还明确规定“根据XX-6号决议,IOC成员国必须预先从适当渠道获得关于Argo计划框架内在公海投放、但有可能进入其专属经济区的任何浮标(以下简称Argo计划浮标)的信息”,以及“在公海投放Argo计划浮标的政府、非政府或执行单位将通过Argo信息中心把相关信息(如计划投放的浮标型号和编号、计划在公海投放的日期和位置地理坐标、执行者的联系方式、传感器收集的参数和变量,以及执行者认为有价值的其他信息等),发送给IOC成员国指定的Argo联络点(通常是成员国政府管理部门指定的人员,如我国指定的Argo联络点为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某处的负责人);而且,还规定”在公海投放、但有可能进入IOC成员国专属经济区的Argo计划浮标,其执行者应在浮标进入专属经济区之前把相关信息(如浮标的型号、浮标在公海投放的日期和位置地理坐标、浮标最新位置的日期和地理坐标、执行者的联系方式、传感器正在采集的参数与变量、执行者认为有价值的其他信息,以及沿海国家感兴趣的其他Argo浮标信息等),发送给IOC成员国的Argo联络点”。由此可见,IOC对Argo浮标的布放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
目前,国际Argo信息中心(AIC)对不完全满足上述规定或要求布放的剖面浮标,由于浮标的拥有者愿意在Argo计划框架内共享观测数据,且已经向WMO申请了统一编号,但也只能将其为“准Argo计划浮标”。因为这种浮标并不是在国际Argo计划的支持(或庇护)下布放的,且可能不符合Argo计划的相关规定或要求。对这样的浮标AIC会跟踪它们的信息,如果执行者需要的话,也可以提供某种支持。但若有成员国对此提出疑义,将得不到IOC相关决议的支持,会被立即排斥在国际Argo计划之外。
HM2000型剖面浮标 APEX型剖面浮标 PROVOR 型剖面浮标
但在我国,“Argo”除了被用于正在实施的中国Argo计划和正在建设的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已经成为国际Argo计划和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却还被不正确或错误地用于正在研制的自动剖面浮标上,也有在一些全国性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申请指南中,把“Argo”错误地标记为“自沉浮式”的英文缩写,或者直接把自沉浮式剖面浮标称为“Argo剖面浮标”或“Argo浮标”的;还有单位从国外引进自动剖面浮标并布放后,申请加入Argo计划,但又不愿意将观测资料与国际Argo成员国共享的……
自动剖面浮标工作流程
由于一些科研、技术人员和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对“Argo”一词的误用,甚至盗用,并通过新闻媒体频频再现和扩散,使得“Argo”在国内莫衷一是,真假难辨。乍看“Argo”在国内十分重视,时不时有单位和项目在采购剖面浮标,并在世界各大洋中布放的,似乎数量十分可观。但据AIC历年统计表明,截至2015年底,中国Argo计划布放的剖面浮标总数仅有352个(指正式申请WMO统一编号、参与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并无条件与成员国共享观测资料的浮标数量),而美国则为5268个、日本1336个、法国918个、德国732个、澳大利亚707个、英国480个、加拿大403个、印度396个。可见,在这些国家中,我国排名仅居第九位。显然,在我国媒体上报道的许多所谓“Argo浮标”,事实上根本不属于中国Argo计划布放的浮标,甚至也称不上“准Argo计划浮标”。
当然,我们希望那些已经误用“Argo"的自动剖面浮标,能按照国际Argo计划的规定和要求,纳入中国Argo计划中来,并能名正言顺地与国内外Argo用户共享其观测资料,以扩大中国Argo计划的影响力。同时,也希望有更多型号的国产剖面浮标能早日定型并批量生产,正式用于建立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乃至在全球Argo大洋观测网建设中做出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报》官方微信平台“观沧海”,2016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