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印度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对气候变化的调控作用”项目拟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布放Argo剖面浮标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太平洋印度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对气候变化的调控作用”
拟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布放Argo剖面浮标
近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太平洋印度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对气候变化的调控作用”(项目编号:2012CB955600,2012.01-2016.08)获科技部批准立项,项目首席科学家为中国海洋大学“千人计划”学者谢尚平教授。
该项目瞄准全球变暖中海洋的贡献这一学科前沿问题,将从全球变暖如何影响太平洋、印度洋海域海洋环流及其热输送,海洋环流及其热输送变化如何通过海 -气耦合过程导致海洋气候对全球变暖响应的空间非均匀性以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气候变异的空间非均匀性如何影响东亚气候变化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入手,深入 认识热带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和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海洋动力、热力过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对气候变化的调节和控制作用。通过对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物理过 程的剖析,将气候观测资料和气候模式结果有机结合,全面刻画从近代到未来的气候变化图像,评估自然和人为变化的相对重要性;提高对海洋在全球变化中所起作 用的认识,预估海洋环流以及海洋-大气耦合动力过程在未来气候变迁中的作用;揭示未来气候的可预测性,为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 据。
该项目计划于2014年在黑潮-黑潮延伸体-副热带逆流海域布放一批Argo剖面浮标,并针对海洋涡旋对模态水的影响,选择模态水的潜沉区和耗散区 两个区域进行重点调查。拟在模态水的耗散区,布设铱星传输的Argo浮标强化观测阵列,进行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的高分辨率垂向观测,并对观测时间间隔进行 优化,设定更高频率的剖面观测。同时在耗散区进行中尺度涡的强化CTD观测,观测内容包括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和流速的剖面观测,常规气象观测,云高以 及探空气球的观测,研究海洋涡旋在模态水耗散过程的作用,以及涡旋在海气相互作用中的贡献。现场观测结果将为提高海洋模式的精度做出贡献,特别是为涡旋效 应参数化的发展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