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报道 >

综合报道

我国海南渔民意外网获Argo浮标

编辑 :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    时间 :2013-04-01 15:14:07    访问次数 :

       2012年8月5日,在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渔政海监处的密切配合下,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顺利回收了一个由海南省澄迈县桥头镇新兴港村渔民在海上捕捞时意外网获的Argo浮标(图1)。

浮标回收pic1

图1   网获的Argo浮标

       该浮标是由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于2011年9月5日至18日期间布放在15°-31°N,124°-150°E包围的西北太平洋海域,该航次累计布 放了26个Argo剖面浮标,由威海中大航运有限公司“中大31”号长航拖轮执行。在这批浮标中,10台是法国NKE公司生产的ARVOR型浮标、10台 为美国Teledyne Webb研究公司生产的APEX型铱卫星浮标(其中2台加装了Aanderra 3830溶解氧传感器),剩余的6台为美国Teledyne Webb研究公司生产的APEX型标准型浮标(使用Argos通讯系统),其中编号为3923(WMO编号:2901526)的APEX型浮标是2011 年5月由我国海南渔民在南海意外网获(原WMO编号:2901172),并由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回收后再次布放。

       浮标布放期间虽然受到多个台风的影响,海面风浪较大,但布放工作还是比较顺利的。除一个ARVOR型浮标下沉后未收到任何信息(浮标生产商已答应赔偿)和 另一个ARVOR型浮标(WMO编号:2901498)一直漂泊在海面并未下沉到正常深度(漂泊深度为1000米,工作深度为2000米至海面),其余 24个浮标均已传回观测剖面,工作正常,而2901498号浮标故障的原因,生产商一直没有给出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2901498号浮标的漂移轨迹所揭示的物理海洋现象,也同样值得关注。由图2可以看到,该浮标于2011年9月17日布放在 17°22′N、127°30′E的西北太平洋海域。由于浮标布放后发生了不明原因的故障,没有按规定程序下沉到1000米深层漂泊,而是一直停留在海面 上。受海面风和表层流的作用,浮标朝西南-西方向漂移,在离菲律宾海岸约100海里处折向西北移动,又在吕宋岛东偏北海域完成一个顺时针旋转(2011年 11月2日)后,朝西北方向进入(2011年11月8日)吕宋海峡,且在东沙群岛与台湾岛之间的南海东北部海域旋转,数月(2012年2月15日)后才离 开这一海域,继续朝北进入广东沿岸陆架海域,并沿广东海岸朝西偏南向漂移抵达雷州半岛沿岸海域,然后穿过琼州海峡进入北部湾海域,大约在2012年3月初 被海南省澄迈县桥头镇新兴港村渔民在离该村1海里的海上发现,打捞上船后搬到家中。

arvor_trajs_colors1
图2   2901498号浮标漂移轨迹
(起点位于菲律宾以东西太平洋海域;终点位于海南省澄迈县桥头镇新兴港村)

尽管以往很少发现布放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的Argo剖面浮标能够穿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甚至北部湾海域,也就是说,在吕宋海峡的表层以下没有一支 强大的海流可以将漂泊在1000米深度上的浮标带入南海;而在表层就不同了,在风和表层流的作用下,漂浮在海面的Argo浮标完全可以穿过吕宋海峡进入南 海,并在台湾岛西南海域旋转数月之久,即早期已经有人发现并命名的“东沙暖涡”。

       由此可见,2901498号浮标的漂移轨迹充分证明了太平洋表层水不仅可以轻而易举地穿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而且会在东沙群岛附近海域停留较长一段时间,直到该暖涡势力减弱后或被另一支较强的海流带离暖涡进入广东沿岸海域。

       该浮标所呈现的南海物理海洋现象值得人们关注,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对海洋开发和海上军事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