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报道 >

综合报道

柴扉研究员担任国际生物Argo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编辑 :邢小罡    时间 :2018-01-12 10:25:10    访问次数 :

      2017年10月10-11日,由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OED)主任柴扉研究员和邢小罡副研究员组织并于浙江杭州召开的生物Argo(BGC-Argo)技术与应用国际研讨会期间,国际BGC-Argo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Scientific Steering Committee)主席Hervé Claustre教授特别邀请柴扉研究员加入该组织委员会,共同领导和推动该计划在全球的发展。

      作为Argo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GC-Argo计划于2016年10月正式成为国际官方组织,将依托Argo计划成熟的运行平台,争取在5年内建立一个覆盖全球海洋的、由1000个携带生物地球化学传感器的剖面浮标组成的观测网,并通过全球Argo资料中心与各成员国共享其观测数据。该计划旨在快速、准确、大范围地收集全球海洋上层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硝酸盐、pH值、叶绿素、颗粒物以及光照强度等要素的剖面资料,以解决传统走航观测长期存在的采样过疏与时空分辨率不足的问题,在大时空尺度的海洋学观测上与卫星遥感技术互为补充,并有利于局地和全球海洋生态动力学模型的参数优化和资料同化,提高模型的预报精度。

国际生物Argo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目前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以及欧盟)加入该计划。此前,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副院长王海黎教授是科学指导委员会中唯一的中国代表,在柴扉研究员加入该委员会后,共有成员14人,分别来自法国(2人)、美国(2人)、中国(2人)、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巴西、日本和印度。

 全球海洋上仍在正常工作的BGC Argo浮标分布(止2017年11月底)

      自2002年我国正式宣布加入国际Argo计划以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一直代表中国参与该计划组织的各项活动,许建平研究员是中国Argo计划首席科学家,也是国际Argo指导组中唯一的中国代表,刘增宏副研究员则于2016年成为国际Argo资料管理组成员;此次柴扉研究员加入BGC-Argo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使得SOED独立研究员(PI)在国际Argo相关组织中占了3席,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国际Argo计划中的地位,并将为“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和维护发挥更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CSIO)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是目前国际上仅有的两个同时拥有国际Argo和BGC-Argo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