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暨北部湾海洋环境专题研讨会在广西钦州顺利召开
编辑 :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 时间
:2012-10-12 16:31:00 访问次数 :
为了促进海洋资料同化科学研究和业务化应用的进展,并为我国在此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学生提供探讨新思想、交流新动态的平台,国家海洋局和中国科学院等下属 相关单位于2012年10月11-12日在广西钦州市举办了第七届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暨北部湾海洋环境专题研讨会。来自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中科院海洋 所,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气候中心,美 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GFDL),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以及钦州学院,钦州市海洋局,北海市海洋局和防城港市海洋 局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和研究生等160余人参会。海洋二所孙朝辉助理研究员、师鹏飞研究实习员和张春玲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孙朝辉助理研究 员和张春玲博士研究生分别提交了“全球海洋Argo网格数据集(BOA_Argo)简介”和“利用海表温度反演上层海洋三维温度场”的会议交流论文摘要, 并作了墙报展示。
一、会议概况
第七届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暨北部湾海洋环境专题研讨会于2012年10月11-12日在广西钦州万国酒店顺利举行。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主办,广西钦州学院承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 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单位协办。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彭世球研究员主持。广西钦州学院李尚平书记致欢迎词,对各界海洋研究 专家来广西参加此次会议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钦州学院及正在筹建中的北部湾大学的相关情况。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祥德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洋 处任建国处长、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东晓副所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杨小光副局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朱江副所长等领导和专家分别代表其相 关单位讲话。他们分别对本单位在海洋资料同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北部湾海洋环境监测与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做了简要介绍,并表示将会大力支持学科多样性的研 究发展,现代海洋观测资料的巨幅增长,研究队伍的壮大,极大推进了海洋资料同化技术的发展,大家可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海洋观测资料,通过同化技术研究将其 转化成为海洋研究及预报可直接利用的信息,进而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技能。同时他们也表示,此次北部湾海洋环境专题研讨会为首次探讨型的学术会议,今后应持续 加强地方或区域性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并希望与会人员通过这次学术研讨会,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探讨各种学术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他们的讲 话得到了全体与会代表的共鸣。
此次会议分为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和北部湾海洋环境专题研讨会两个分会场,并采用口头报告和墙报展示两种形式。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 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广西海洋局、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环境检测中心站、钦州 学院海洋学院等单位的40多位与会代表做了大会报告。在此次会议上,与会者充分交流了各自在海洋观测系统的构建和优化,海洋资料同化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 究,海洋数值模式的误差和数值模拟的不确定性,海洋资料同化系统的发展及海洋资料同化技术的业务化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心得体会。并针对北部湾海洋环境状况与 演变的监测、分析及预报等进行学术研讨,为该地区的防灾减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大会主办方还邀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祥德院士、美国 WOOD HOLE研究所黄瑞新教授和英国Royal School of Mines Peter Allison教授做了大会特邀报告。
海洋二所作为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的发起单位之一,也是本届会议的协办单位。许建平研究员还是本届会议的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原计划出席 本届会议并做有关“国际Argo计划最新进展及其资料应用中的若干问题”的大会报告,后因受“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太平洋印度洋对全球变暖 的响应及其对气候变化的调控作用”的首席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谢尚平教授之邀,参加该项目在苏州举行的学术年会,并商讨该项目在太平洋海域布放一批 Argo浮标的相关事宜,故特委派孙朝辉助理研究员和张春玲博士研究生代表其本人参加第七届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并转达其向会议组委会申请承办下届会 议的请求,希望能得到会议组委会和全体与会代表的支持。在会议的总结发言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朱江研究员(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的主要发起单位 和发起人)向与会代表转述了许建平研究员的意愿,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响应。故会议组委会决定,“第八届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将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 研究所承办。
会后,会议主办方还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钦州学院的轮机技能训练中心、水上训练中心以及陶艺馆、陶瓷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等实验实训基地,并 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北部湾海洋环境实地考察,使与会代表对钦州学院以及北部湾的自然环境状况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和了解。第七届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暨北部湾 海洋环境专题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二、会议主要议程
本次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暨北部湾海洋环境专题研讨会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别以海洋资料同化技术及应用、海洋观测系统模拟试验及同化产品评估、模式研发与应用、北部湾海洋环境专题研究为主题展开。
1.海洋资料同化技术及应用
该主题共有15篇相关同化技术及应用方面的学术报告参与了大会报告与交流,其中,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实验室的 杨晓松研究员介绍了一种称为“集合耦合”的数据同化方法,即利用一种海-气耦合模式,同时耦合海冰及陆地模式,且利用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方法,建立了一个 集合耦合数据同化系统,并展示了其在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GFDL)中的阶段性预报效果;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王喜冬副研究员根据Chu P等(2010)的方法,在保证温盐关系的稳定性、动力位能守恒、热盐守恒的前提下,考虑了水道测量剖面的一个最小调整方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王 际朝助理研究员展示了ETKF(Ensemble Transform Kalman Filter)数据同化方法在Lorenz-96系统中的应用效果,这种方法是标准集合卡尔曼滤波的一种改进,其方法简便,计算高效,并考虑了基于“流依 赖”的背景误差协方差,现在已经成为数据同化领域的一个热点。除此之外,其他与本主题相关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各自在数据同化技术方面的应用情况。
2.海洋观测系统模拟试验及数据同化产品评估
参与该主题的报告共有9篇,特别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朱江研究员介绍了一个可以直接同化非局地观测的局地化方法,利用多个模式分别 同化局部观测和非局部观测,进行同化数值试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李威副研究员介绍了中国海洋再分析(CORA)系统的升级版本(1.0版)及其更新产品, 此系统是2009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研发的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海洋再分析系统的升级版,相应23年的区域海洋再分析试用产品也进行了更新;中国科学院大气 物理研究所成里京博士提出了一个全球海洋XBT偏差订正方案,其经过质量控制及偏差订正后的XBT资料集即将公开发布。
3.模式研发与应用
有关模式研发与应用方面的报告共有13篇,其中,英国Royal School of Mines Peter Allison教授介绍了Fluidity-ICOM(Fluidity-Imperial College Ocean Model)模式的运行及应用情况;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宋清涛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尺度数值模式中耦合海表温度与低空风的报告。其余相关参会人员也分别介绍 了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模式,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模式及自适应网格方法等在各自研究领域的改进与应用研究成果。
4. 北部湾海洋环境专题
共有10篇学术报告参与了该主题的交流,其中,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东晓副所长介绍了“北部湾海洋环境研究进展与校所合作框架”的情 况,就“十一五”的项目经费、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和成果产出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北部湾水文状况做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关于环流构造方面的问题及看法;广西 海洋局工程师陈圆所做的“广西近岸海域互花米草侵害与防控方法分析”的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普遍关注,纷纷就互花米草的防控方法献计献策;钦州学院吴海 萍副教授在介绍钦州赏鲸行业发展的同时,以美国的一个实际案例说明了长时间的观赏给鲸的体质、行为等造成的危害,呼吁建立一个合理规范的赏鲸制度,以达到 赏鲸与鲸类动物保护共赢的和谐局面。
三、体会与建议
这次会议充分展示了参会单位近年来在海洋模式开发与应用、资料同化技术应用研究、观测系统模拟试验及同化产品研发、北部湾海洋环境专题研究 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会议议题比较广泛,报告内容丰富,代表面广,且以年轻学者为主。从本次参会人数来看,国内从事海洋或大气模式开发,数据同化方法研究与 应用的学者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学者较上一届资料同化研讨会有了明显增多。从参会报告的交流内容来看,虽然我国现有的研究所采用的海洋模式大部分仍然是照 搬国外的模式,我国在模式理论上的研究,与先进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但近两年,国内的模式改进与研发工作也有了明显进展,陆续有不同单位自主研发了各自 研究领域的数值模式。另外,近两年来在数据同化方法改进方面的研究(有9篇)也明显增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会议人数的增多,研究成果的多样性,一方 面与本次会议除“海洋资料同化”这个议题以外,还包括“北部湾海洋环境专题研讨”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海洋观测资料的巨幅增加,尤其是Argo剖面浮标 观测及卫星遥感海表观测数据的日益增长,为模式开发及数据同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从本次会议提供的交流论文来看,Argo资料在海洋和大气模式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此次会议共有47篇报告参与了大会报告与交流,其中4 篇直接涉及Argo资料的重构和检验评估,32篇应用到Argo资料,占本届大会报告总数的76%。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里京博士的大会报告中也 可以看出从1965年至2010年海洋历史数据系统中,Argo观测数据自2002年开始,一直是海洋实地观测资料的主要来源。许多的研究也表明,同化 Argo资料,对改进海洋模式数值模拟结果,海洋温盐流场的再分析效果都十分显著。
与会专家一致表示,虽然Argo资料以每年10万余条的速度在增长,卫星遥感海表观测也日益增多,但海洋观测资料与大气观测资料相比无论在 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海洋模式对比验证的需要,而观测资料的不足,将会大大限制海洋模式的开发和数据同化方法的研究。与会 专家们最大的感受就是由于我国现有海洋观测能力和观测投入距离海洋研究和开发的需求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我国进行模式开发和应用所采用的海洋数据基本都是 来自国外共享数据,在很多研究海区经常出现没有实际观测资料可用来对模式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如果发现异常现象,更是缺乏充足的数据来验证,这种异常现象 究竟是由于模式引起的还是实际海洋中确实存在,这对改进海洋模式参数、调试边界条件造成了不可逾越的限制。
从会议交流来看,Argo剖面浮标资料已普遍被越来越多的海洋研究学者所使用,随着新型浮标的研发,Argo浮标将能提供越来越多的表层海 洋温盐观测。同时,由于Argo资料空间分布不均匀,从而给一般海洋模式用户在使用上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国内外将Argo资料单独或与其他观测资料融 合,进行数据同化或再分析,从而研发Argo网格化数据产品的研究成果也陆续推出。并且,预报或再分析的效果取决于海洋模式的开发、观测数据和海洋数据资 料同化方法的优劣,三者缺一不可。因此,Argo资料显然已成为海洋模式开发,数据同化技术发展等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观测数据来源,加大其观测投入是今 后推进国内海洋工作的重中之重。
海洋二所曾于2006年6月14-18日举办了首届全国Argo科学研讨会,展示了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在我国加入国际Argo计划和中国 Argo实时资料中心大范围免费分发Argo资料后所取得的成就,围绕Argo资料应用研究、Argo资料质量控制和Argo浮标技术发展等议题,进行了 广泛交流,显示了我国在该国际前沿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鉴于近年来Argo资料在海洋资料同化领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及利用“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讨 会”这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更好的促进Argo资料的科学研究和业务化中的应用,拟由海洋二所承办“第八届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暨第二届Argo科学研讨会”。
一、会议概况
第七届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暨北部湾海洋环境专题研讨会于2012年10月11-12日在广西钦州万国酒店顺利举行。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主办,广西钦州学院承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 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单位协办。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彭世球研究员主持。广西钦州学院李尚平书记致欢迎词,对各界海洋研究 专家来广西参加此次会议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钦州学院及正在筹建中的北部湾大学的相关情况。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祥德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洋 处任建国处长、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东晓副所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杨小光副局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朱江副所长等领导和专家分别代表其相 关单位讲话。他们分别对本单位在海洋资料同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北部湾海洋环境监测与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做了简要介绍,并表示将会大力支持学科多样性的研 究发展,现代海洋观测资料的巨幅增长,研究队伍的壮大,极大推进了海洋资料同化技术的发展,大家可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海洋观测资料,通过同化技术研究将其 转化成为海洋研究及预报可直接利用的信息,进而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技能。同时他们也表示,此次北部湾海洋环境专题研讨会为首次探讨型的学术会议,今后应持续 加强地方或区域性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并希望与会人员通过这次学术研讨会,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探讨各种学术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他们的讲 话得到了全体与会代表的共鸣。
此次会议分为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和北部湾海洋环境专题研讨会两个分会场,并采用口头报告和墙报展示两种形式。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 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广西海洋局、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环境检测中心站、钦州 学院海洋学院等单位的40多位与会代表做了大会报告。在此次会议上,与会者充分交流了各自在海洋观测系统的构建和优化,海洋资料同化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 究,海洋数值模式的误差和数值模拟的不确定性,海洋资料同化系统的发展及海洋资料同化技术的业务化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心得体会。并针对北部湾海洋环境状况与 演变的监测、分析及预报等进行学术研讨,为该地区的防灾减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大会主办方还邀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祥德院士、美国 WOOD HOLE研究所黄瑞新教授和英国Royal School of Mines Peter Allison教授做了大会特邀报告。
海洋二所作为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的发起单位之一,也是本届会议的协办单位。许建平研究员还是本届会议的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原计划出席 本届会议并做有关“国际Argo计划最新进展及其资料应用中的若干问题”的大会报告,后因受“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太平洋印度洋对全球变暖 的响应及其对气候变化的调控作用”的首席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谢尚平教授之邀,参加该项目在苏州举行的学术年会,并商讨该项目在太平洋海域布放一批 Argo浮标的相关事宜,故特委派孙朝辉助理研究员和张春玲博士研究生代表其本人参加第七届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并转达其向会议组委会申请承办下届会 议的请求,希望能得到会议组委会和全体与会代表的支持。在会议的总结发言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朱江研究员(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的主要发起单位 和发起人)向与会代表转述了许建平研究员的意愿,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响应。故会议组委会决定,“第八届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将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 研究所承办。
会后,会议主办方还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钦州学院的轮机技能训练中心、水上训练中心以及陶艺馆、陶瓷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等实验实训基地,并 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北部湾海洋环境实地考察,使与会代表对钦州学院以及北部湾的自然环境状况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和了解。第七届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暨北部湾 海洋环境专题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二、会议主要议程
本次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暨北部湾海洋环境专题研讨会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别以海洋资料同化技术及应用、海洋观测系统模拟试验及同化产品评估、模式研发与应用、北部湾海洋环境专题研究为主题展开。
1.海洋资料同化技术及应用
该主题共有15篇相关同化技术及应用方面的学术报告参与了大会报告与交流,其中,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实验室的 杨晓松研究员介绍了一种称为“集合耦合”的数据同化方法,即利用一种海-气耦合模式,同时耦合海冰及陆地模式,且利用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方法,建立了一个 集合耦合数据同化系统,并展示了其在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GFDL)中的阶段性预报效果;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王喜冬副研究员根据Chu P等(2010)的方法,在保证温盐关系的稳定性、动力位能守恒、热盐守恒的前提下,考虑了水道测量剖面的一个最小调整方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王 际朝助理研究员展示了ETKF(Ensemble Transform Kalman Filter)数据同化方法在Lorenz-96系统中的应用效果,这种方法是标准集合卡尔曼滤波的一种改进,其方法简便,计算高效,并考虑了基于“流依 赖”的背景误差协方差,现在已经成为数据同化领域的一个热点。除此之外,其他与本主题相关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各自在数据同化技术方面的应用情况。
2.海洋观测系统模拟试验及数据同化产品评估
参与该主题的报告共有9篇,特别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朱江研究员介绍了一个可以直接同化非局地观测的局地化方法,利用多个模式分别 同化局部观测和非局部观测,进行同化数值试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李威副研究员介绍了中国海洋再分析(CORA)系统的升级版本(1.0版)及其更新产品, 此系统是2009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研发的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海洋再分析系统的升级版,相应23年的区域海洋再分析试用产品也进行了更新;中国科学院大气 物理研究所成里京博士提出了一个全球海洋XBT偏差订正方案,其经过质量控制及偏差订正后的XBT资料集即将公开发布。
3.模式研发与应用
有关模式研发与应用方面的报告共有13篇,其中,英国Royal School of Mines Peter Allison教授介绍了Fluidity-ICOM(Fluidity-Imperial College Ocean Model)模式的运行及应用情况;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宋清涛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尺度数值模式中耦合海表温度与低空风的报告。其余相关参会人员也分别介绍 了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模式,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模式及自适应网格方法等在各自研究领域的改进与应用研究成果。
4. 北部湾海洋环境专题
共有10篇学术报告参与了该主题的交流,其中,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东晓副所长介绍了“北部湾海洋环境研究进展与校所合作框架”的情 况,就“十一五”的项目经费、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和成果产出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北部湾水文状况做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关于环流构造方面的问题及看法;广西 海洋局工程师陈圆所做的“广西近岸海域互花米草侵害与防控方法分析”的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普遍关注,纷纷就互花米草的防控方法献计献策;钦州学院吴海 萍副教授在介绍钦州赏鲸行业发展的同时,以美国的一个实际案例说明了长时间的观赏给鲸的体质、行为等造成的危害,呼吁建立一个合理规范的赏鲸制度,以达到 赏鲸与鲸类动物保护共赢的和谐局面。
三、体会与建议
这次会议充分展示了参会单位近年来在海洋模式开发与应用、资料同化技术应用研究、观测系统模拟试验及同化产品研发、北部湾海洋环境专题研究 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会议议题比较广泛,报告内容丰富,代表面广,且以年轻学者为主。从本次参会人数来看,国内从事海洋或大气模式开发,数据同化方法研究与 应用的学者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学者较上一届资料同化研讨会有了明显增多。从参会报告的交流内容来看,虽然我国现有的研究所采用的海洋模式大部分仍然是照 搬国外的模式,我国在模式理论上的研究,与先进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但近两年,国内的模式改进与研发工作也有了明显进展,陆续有不同单位自主研发了各自 研究领域的数值模式。另外,近两年来在数据同化方法改进方面的研究(有9篇)也明显增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会议人数的增多,研究成果的多样性,一方 面与本次会议除“海洋资料同化”这个议题以外,还包括“北部湾海洋环境专题研讨”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海洋观测资料的巨幅增加,尤其是Argo剖面浮标 观测及卫星遥感海表观测数据的日益增长,为模式开发及数据同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从本次会议提供的交流论文来看,Argo资料在海洋和大气模式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此次会议共有47篇报告参与了大会报告与交流,其中4 篇直接涉及Argo资料的重构和检验评估,32篇应用到Argo资料,占本届大会报告总数的76%。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里京博士的大会报告中也 可以看出从1965年至2010年海洋历史数据系统中,Argo观测数据自2002年开始,一直是海洋实地观测资料的主要来源。许多的研究也表明,同化 Argo资料,对改进海洋模式数值模拟结果,海洋温盐流场的再分析效果都十分显著。
与会专家一致表示,虽然Argo资料以每年10万余条的速度在增长,卫星遥感海表观测也日益增多,但海洋观测资料与大气观测资料相比无论在 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海洋模式对比验证的需要,而观测资料的不足,将会大大限制海洋模式的开发和数据同化方法的研究。与会 专家们最大的感受就是由于我国现有海洋观测能力和观测投入距离海洋研究和开发的需求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我国进行模式开发和应用所采用的海洋数据基本都是 来自国外共享数据,在很多研究海区经常出现没有实际观测资料可用来对模式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如果发现异常现象,更是缺乏充足的数据来验证,这种异常现象 究竟是由于模式引起的还是实际海洋中确实存在,这对改进海洋模式参数、调试边界条件造成了不可逾越的限制。
从会议交流来看,Argo剖面浮标资料已普遍被越来越多的海洋研究学者所使用,随着新型浮标的研发,Argo浮标将能提供越来越多的表层海 洋温盐观测。同时,由于Argo资料空间分布不均匀,从而给一般海洋模式用户在使用上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国内外将Argo资料单独或与其他观测资料融 合,进行数据同化或再分析,从而研发Argo网格化数据产品的研究成果也陆续推出。并且,预报或再分析的效果取决于海洋模式的开发、观测数据和海洋数据资 料同化方法的优劣,三者缺一不可。因此,Argo资料显然已成为海洋模式开发,数据同化技术发展等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观测数据来源,加大其观测投入是今 后推进国内海洋工作的重中之重。
海洋二所曾于2006年6月14-18日举办了首届全国Argo科学研讨会,展示了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在我国加入国际Argo计划和中国 Argo实时资料中心大范围免费分发Argo资料后所取得的成就,围绕Argo资料应用研究、Argo资料质量控制和Argo浮标技术发展等议题,进行了 广泛交流,显示了我国在该国际前沿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鉴于近年来Argo资料在海洋资料同化领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及利用“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讨 会”这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更好的促进Argo资料的科学研究和业务化中的应用,拟由海洋二所承办“第八届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暨第二届Argo科学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