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

第三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在加拿大召开

编辑 :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    时间 :2001-03-22 10:13:00    访问次数 :
参加第三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的各国代表合影

      应国际Argo科学组主席Dean Roemmich 教授和第三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加拿大组委会主席Howard J. Freeland博士的邀请,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许建平研究员、朱伯康工程师和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余立中高级工程师等三人组成代表小组,参加 了于2001年3月20-22日在加拿大锡德尼召开的第三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这是我国第一次派代表参加国际Argo科学组年会,与会代表对国际 Argo计划的快速进展感到十分震惊,感触也颇深,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一、会议概况

      国际Argo科学组成立于1999年,当时仅有4个国家(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的6名科学家组成,其中美国3名,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各1 名;Argo科学组的主席由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Dean Roemmich教授担任。第一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于1999年3月22-23日在美国Easton Maryland召开;第二次于2000年3月7-9日在英国的Southampton召开;第三次(即本次)于2001年3月20-22日在加拿大的 Sidney举行。本次年会有来自15个国家和团体的41位代表参加。Argo科学组成员也已由2年前来自4个国家的6名科学家发展壮大为11个国家(美 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韩国、英国、印度、新西兰、中国)的16名科学家加盟。俄国、西班牙、欧共体和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派代表 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的议程有:

      1、Argo计划及其履行状况(1)各国的Argo计划(2)各大洋盆Argo计划的执行情况(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大洋及全球)(3)Argo数据系统

      2、解决技术问题的最新成果(1)盐度稳定性(2)盐度定标(3)深度性能(4)功率容量预算及寿命(5)通讯(6)施放技术

      3、全球履行问题(1)Argo数据中心(2)浮标回收(3)区域行动小组(4)能力建设倡议(5)宣传材料(6)其它国际性问题

      4、涉及Argo科学的其它问题

      5、讨论并确定下次会议地点

二、会议主要内容

      第三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于3月20日在加拿大海洋科学研究所学术报告厅开幕。加拿大太平洋区域渔业与海洋部地区科学主任Lanra Richards女士到会致欢迎词;国际Argo科学组主席Roemmich教授主持会议。美国、英国、西班牙、俄国、新西兰、韩国、日本、印度、德国、 法国、欧共体、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代表依次介绍了各自国家的Argo计划及其执行情况。应Roemmich主席的邀请,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许建平 研究员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国相关研究项目计划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施放Argo浮标的设想以及中国国家海洋局正在协调有关部门制订中国Argo计划的情况。

      而后,美国、法国、印度等国代表向大会陈述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大洋和全球Argo计划的履行状况;来自法国Argo资料中心的代 表介绍了Argo数据系统的筹备及财务开支情况;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的Riser教授和Annie.Wong博士介绍了Argo浮标温度和电导率传感器的 稳定性试验结果以及剖面浮标盐度数据的滞后模式校正等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美国罗得岛大学的Olaf Boebel教授介绍了将在太平洋区域首创一个称为SEREAD项目的设想,这个项目的全称为:南太平洋施放Argo漂流浮标的科学教育资源与经历 (SEREAD)",旨在帮助这一地区初中以上学生了解和认识海洋;Roemmich主席还用笔记本电脑播放了一段最新制作的CD版Argo浮标的工作原 理介绍。

      与会代表还就大量Argo浮标遗弃对海洋环境和船只航行安全带来的威胁,以及浮标体内废电池对环境和人类可能造成的危害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在他国专属经济区中施放Argo浮标以及其自由漂进他国管辖海域后应采取什么措施和对策等问题也进行了探讨;有关Argo数据的交换和格式等问题,提议在 即将召开的第二次国际Argo资料管理小组会议上详细商讨。

      会议利用较多的时间讨论了各国在2001年和未来3年中投放Argo浮标的数量以及各自感兴趣的海域。表1为各国已获取资助投放Argo浮标的数量以及未来3年中计划施放浮标的情况。

表1各国Argo浮标统计单位:个

国家或团体 1999年 2000年 20001年 2002-2004年
澳大利亚   10 10 90
加 拿 大   10 42 90
中    国     10 80
欧 共 体     80  
法    国     70 175
德    国     10 100
印    度     6 75
日    本   20 90 300
新 西 兰     2 10
韩    国     20 90
英    国   13 30 150
美    国 55 203 190 825
总 计
累 计
55 256 560 2009
2880
 

    

      应澳大利亚代表的请求,并考虑到澳大利亚地处南大洋边缘,故为了引起各国科学家对在南大洋布放Argo浮标的重视和支持,经 Roemmich主席提议,与会代表一致同意第四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2002年)在澳大利亚的霍巴特召开。Roemmich主席还建议,希望第五 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能在中国举行。为此,许建平研究员表示,作为一名海洋科学家和国际Argo科学组的成员,十分欢迎第五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 能在中国召开。这对正在建立Argo国家计划的中国是一种支持和帮助,相信中国国家海洋局会积极考虑主席先生的建议。若第五次Argo科学组会议届时能在 中国的杭州召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将会提供各种帮助,全力协助开好会议。

      应印度代表的要求,“印度洋区域Argo计划实施会议"将于今年7月在印度召开。

三、体会与建议

      迄今为止,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已经举行过三次,其成员也已由两年前的6名科学家发展为16名科学家(表2);有15个国家和团体表示愿 意提供浮标,并参与Argo计划;全球已经布放或即将布放的Argo浮标有871个;未来三年内有计划布放的Argo浮标为2009个,累计浮标总数已达 2880个,与Argo计划当时设想的在全球大洋中布放3000个浮标的目标已相距不远。此外,俄国、丹麦和挪威等国也表示将提供浮标参与Argo计划; 而日本、韩国等国表示若能继续争取到资金支持,其提供的浮标数量还会有所增加。由些可见,Argo计划已经愈来愈受到沿海各国政府和团体的重视。

表2、国际Argo科学组成员

姓 名 国 家 名 称 供 职 单 位
Olaf Boebel 美 国 罗得岛大学
Yves Desaubies 法 国 IFREMER
Howard Freeland 加拿大 海洋科学研究所
Kuh Kim 韩 国 汉城国立大学
Brian King 英 国 南安普敦海洋中心
B。N。Krishnamurthy 印 度 海洋发展部
Pierre-Yves LeTraon 法 国 CLS空间海洋研究室
Bob Molinari 美 国 大西洋海洋与气象学实验室
Breck Owens 美 国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Steve Riser 美 国 华盛顿大学
Dean Rommich 美 国(主席) 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
Uwe Send 德 国 海洋研究所
Philip Sutton 新西兰 国立水与大气研究所
Kensuke Takeuchi 日 本 北海道大学
Susan Wijffels 澳大利亚 澳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海洋研究部
Jianping Xu 中 国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在目前的11个Argo科学组成员国中,除中国以外的10个国家均已制定出本国的Argo国家计划,并由政府部门拨款给予支持。美国政府计 划拨款1200万美元提供约1000个Argo浮标;日本亦不甘示弱,在五年内投资相同经费,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投放410-560个Argo浮标;韩国 在2001—2006年内,则计划投资400万美元,提供110个Argo浮标。各国的Argo国家计划大体上由类似于科技部或海洋与渔业部等科技管理部 门资助,但也有国家得到国防部和海军的支持,或者参与其中,如美国、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事实上,Argo浮标早已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海 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军事等活动中。据了解,在国际Argo计划发起之前,美国Webb研究公司(世界上最早商业制造Argo浮标的厂家)就为 世界上8个国家的25个实验室(研究所)提供了约1100个类似的浮标。美国海军海洋局于2000年还在我国南海用C130飞机投放了5个机载Argo浮 标。至今(2001年3月31日止),在西北太平洋(包括日本海和南海)尚有57个Argo浮标在正常工作,其中包括由美国海军局布在南海的2个浮标,其 余3个已停止工作。

      赤道西太平洋是各国海洋和气象学家最为关心和感兴趣调查研究的海域之一。西太平洋暖池变化又是预测厄尔尼诺(ElNino)和拉尼娜 (LaNina) 现象的重要指标,故倍受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注目。位于西太平洋的众多岛国,如斐济、基里巴斯、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萨摩亚、新喀里多尼亚等,已经 开始了解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其本国环境,乃至社会、经济的影响,故纷纷表示虽无能力施放Argo浮标,但支持有能力提供Argo浮标的国家在本国的 专属经济区中施放,并共享所获资料。

      鉴于Argo计划目前已成为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全球大洋观测系统(GOOS)、全球气候变异与观测试验(CLIVAR)和全球 海洋资料同化 (GODAE)等大型国际观测和研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也于2000年正式通过了“关于Argo计划的决议(XX- 6)",认为Argo计划将有助于提高海洋和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并可有效预防由于季节性和年际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Argo计划对 GOOS、GCOS海洋观测系统以及CLIVAR和其他一些科学研究计划作出了重要贡献,故IOC呼吁国际间加强合作,以促成Argo计划的成功实施。

      综上所述,我国应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Argo计划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