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次国际Argo资料管理组会议中国国家报告
1、浮标数据接收情况
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期间,中国一共接收到了214个Argo浮标发回的观测数据,其中包括107个准Argo浮标。这些浮标由5家科研院所布放。在这些浮标中,有119个PROVOR型浮标(17个加装溶解氧传感器),87个APEX型浮标(20个采用铱卫星通讯和1个加装溶解氧传感器),8个ARVOR型浮标。2015年9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布放了5个由中国自己研制的采用GPS定位和北斗卫星系统通讯的HM2000型剖面浮标,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CSIO)为了能够业务化接收与处理这些浮标的数据,建立了一套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接收系统。目前这些HM2000型剖面浮标的剖面数据已经经过了实时质量控制,正通过中国气象局(CMA)以BUFR报文的形式上传至GTS,但这些数据由于还没有获得国际Argo资料管理组(ADMT)的认可,至今无法上传至全球Argo资料中心(GDAC)。
2、数据上传GTS情况
2015年,CSIO在日本气象厅(JMA)同行的帮助下,完成了BUFR格式的转换工作,但是CMA部署BUFR报头花费了较长的一段时间。目前中国所有从国外引进的Argo剖面浮标仍通过法国CLS上传至GTS上。现在,CMA已经初步完成了BUFR报文上传GTS的准备,并已成功的将国产剖面浮标的数据上传至GTS。预计2015年年底,中国所有Argo浮标的BUFR报文可以经CMA上传GTS,供各成员国共享。
3、实时数据上传GDAC情况
从上次资料管理组会议至今,中国一共向GDAC上传了8118条经过实时质量控制的剖面数据,在这些剖面中有3239条来自准Argo浮标,另外18个装载有溶解氧传感器的浮标一共获得了1965条溶解氧剖面。
2015年CSIO将所有的解码程序从C语言转换成Matlab,实时质量控制程序和NetCDF文件生成程序同样进行了转换。新的解码器由于使用了数据格式表而变得十分灵活。当布放的浮标使用了新的硬件版本,只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格式表就可对浮标数据进行解码。另外,CSIO还将NetCDF文件生成程序升级到了3.1版,并将更新后的元数据文件、技术文件和剖面文件上传到了GDAC。对于一些生物Argo浮标(不包含17个PROVOR-DOI型浮标),CSIO还按照要求建立了单独的生物Argo文件。受人力资源限制,轨迹文件目前仍在使用旧的2.0版本。国家海洋信息中心(NMDIS)也完成了剖面文件的升级工作,但元数据文件、技术文件和轨迹文件均未开展相关工作。
4、延时数据上传GDAC情况
2015年,CSIO完成了延时质量控制系统的升级工作,升级后的系统包含了压力校正、热滞后校正和盐度校正(OW方法),并已经完成了大约50个浮标近6000条剖面的延时质量控制工作,这些资料会在2015年年底上传至GDAC。NMDIS延时模式质量控制工作也在逐步推进当中。明年延时文件的提交延迟情况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5、Argo网站
目前,中国建有两个Argo网站—中国Agro资料中心(http://www.argo.gov.cn)和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http://www.argo.org.cn),分别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日常维护。两个网站都提供所有浮标剖面文件、元数据文件和轨迹文件等下载服务。2015年CISO在其网站上发布了一套新的数据查询系统(http://101.71.255.4:8090/flexArgo/out/argo.html),可为用户提供全球Argo数据的查询与下载服务。
6、Argo数据应用
在中国,Argo数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大气科学基础研究与业务化应用中,同时也开发出了一些Argo网格化数据产品和再分析数据产品(见下表)。
2015年NMDIS通过对一些重要观测信息(例如时间、经纬度、仪器类型、国家、负责机构和项目名称等信息)设置一个重复标准,对全球Argo数据库进行了查重工作,若观测时间、观测经纬度和观测仪器类型均相同,就会将可疑剖面文件作删除处理。检测的初步结果显示,全球Argo数据库中大约有1%的剖面存在重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