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Argo资料延时模式质量控制工作进展
自2002年以来,我国Argo计划已经在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投放了428个自动剖面浮标,目前尚有78个浮标仍在海上正常工作,这些浮标共获取了超过6万条温、盐度剖面,并由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负责数据接收、解码、实时质量控制及其交换共享等。但对我国Argo资料的延时模式质量控制工作,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制约和影响,长期处于停顿状态,以致由我国Argo承担的经延时模式质量控制(DMQC)的高质量Argo资料,不能及时提交到全球Argo资料中心,并与其它Argo成员国交换共享,从而影响到我国在国际Argo计划中的声誉。随着我国在全球海洋中布放的剖面浮标数量不断提高,获取的观测剖面数量也越来越多,及时对这些浮标观测资料进行延时模式质量控制并上传至全球Argo资料中心(GDACs),既是国际Argo计划赋予各参与国的应尽责任和义务,也是我国Argo计划急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关系到我国Argo计划的可持续发展及其能否与其他Argo成员国继续并肩同行。
2019年8-10月,在科技部出国培训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吴晓芬助理研究员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盛情邀请和澳大利亚Argo团队的大力帮助下,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Argo资料延时模式质量控制技术培训。从Argo资料延时模式质量控制的理论基础知识出发,对CSIRO开发的Argo数据延时模式质量控制系统所需的软硬件运行脚本环境、历史参考数据库(含CTD数据及优质Argo数据)的建立和DMQC质控的基本流程,以及如何利用历史参考数据重构浮标剖面处气候态盐度剖面(包括由电导率传感器漂移和热滞后效应产生的盐度误差)等接受了系统学习和培训;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核心Argo、深海Argo和BGC-Argo数据,进行了上机实战检验,处理完成了一批由我国Argo计划早期布放浮标观测的历史剖面资料。
CSIRO开发的Argo数据延时模式质量控制系统
在ADMT-20次年会(2019年10月16-18日,法国)召开之前,我国Argo计划就已完成了约75%APEX型浮标观测资料的延时模式质控工作,并及时提交给了全球Argo资料中心。截止目前为止,除了21个带双重观测剖面的APEX浮标资料没有处理外,其他约占90%的APEX型浮标(共62个浮标,4240条剖面)观测资料的延时模式质量控制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同时,还完成了86个PROVOR型浮标观测资料(6018条剖面)的延时模式质控工作。所有经过DMQC处理的浮标数据也已全部上传至全球Argo资料中心。
目前,由CSIRO开发的这套Argo数据延时模式质量控制系统已经正式引入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的Argo资料实时/延时模式质量控制系统中,并已进入业务运行状态,预计到2020年6月底前可以完成我国Argo计划中全部历史Argo资料的延时模式质量控制工作。
深海Argo和BGC-Argo资料的延时模式质控方面:截止目前,我国Argo计划还投放了3个Deep型和9个BGC型剖面浮标,分别获得了200和1000多条剖面。对于这些浮标数据(尤其是BGC剖面)的延时模式质控工作还尚待展开。因为,当前BGC-Argo计划中对溶解氧剖面的质控技术基本上得到了认可,但对其它BGC参数的质控方法尚处于研发过程中。所以,涉及Deep型和BGC型浮标观测资料的延时模式质量控制工作,国际Argo计划对各国Argo资料中心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或者要求。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技术人员也正在致力于这两种类型浮标观测资料的实时和延时模式质量控制技术、方法的探索和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