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山寨“Argo”大行其道 国际声誉面临严重受损
编辑 :正义 时间
:2018-10-22 13:05:30 访问次数 :
国际Argo计划,是人类海洋观测史上参与国家最多(包括中国在内的近40个国家和团体)、持续时间最长(从2000年至今已近20年)、成效最显著(至今已经获得了180多万条深海大洋中的海水温、盐度及部分生物地球化学环境要素资料,在海洋和天气/气候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业务化预测预报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大型海洋合作调查项目,也是我国海洋领域本世纪初参与的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
“Argo"一字最早出现在希腊神话中。现在人们用“Argo"和“Jason"来比喻海洋观测网与卫星高度计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Jason"卫星高度计需要先进的“Argo"观测网的配合才能实现人类对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的使命。故“Argo"已经成为该国际大科学计划的专用名称,而用于建立全球Argo实海洋观测网的自动剖面浮标,也被简称为“Argo浮标",但其观测资料必须遵守国际Argo计划的原则,与全体成员国无条件共享。然而,“Argo"一词的使用在我国却是十分混乱,除了用于正在实施的Argo计划和建设中的Argo大洋观测网外,还被冒用在研制中的国产剖面浮标(如称“C-ARGO浮标"或“Argo浮标")上,一些全国性规划则把“Argo"错误地标记为“自沉浮式"的英文缩写,或者直接把自沉浮式剖面浮标称为“Argo剖面浮标"的;也有一些单位从国外引进自动剖面浮标后,申请加入国际Argo计划,但又不愿意将观测资料与国际Argo成员国共享的,……。在个别单位或人员的无意识间,对我国参与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带来了负面影响,严重损害国家信誉,也已经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声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我国作为海洋大国、第二大经济体,第九个参与该计划的Argo成员国,还是Argo资料的应用大国(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全球排名第二),在过去18年(2000-2017)里,以中国Argo计划名义布放的浮标却仅有416个,而美国(6113个)、日本(1454个)、法国(1044个)、澳大利亚(827个)和德国(815个)等国家布放的浮标则要多得多,甚至与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447个)相比,我国也要略逊一筹。
2、在我国以“Argo"名义申请国家专项或科研项目的数量不计其数,但购置、布放的浮标即使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些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却仍以承担项目“保密"为由,拒绝作为我国Argo计划的一部分,不愿与其他成员国,甚至国内科研和业务部门、单位共享其观测资料。这些游离于我国Argo计划之外的浮标保守估计在150个以上(2000-2017),而这些浮标从购置到布放的相关信息(浮标、传感器和卫星平台系列编号等),以及海上漂移过程中获得的剖面观测数据,却完全掌握在国外卫星服务商和浮标生产商手里。
3、根据自动剖面浮标“随波逐流"的自由漂移特性,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决议-Argo计划》和《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关于Argo决议的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所有可能进入别国管辖海域的剖面浮标布放,必须预先通过适当渠道,通知相关沿海国家,以及Argo计划浮标进入专属经济区以后所获得的全部资料,除专属经济区所属的IOC成员国要求执行者(指在公海投放Argo计划浮标的政府、非政府或私营单位)为保护其主权和管辖权不要分发直接关系到生物或非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资料外,执行者应全部公开。而由我国布放的那些非Argo计划内的浮标,显然不可能遵循该协议,尽到告知义务,但又很容易被沿海国意外打捞回收。这些浮标虽然没有国际Argo计划的统一标签和预先申请世界气象组织(WMO)的编号,但也很容易通过购置时申请的卫星平台编号或者浮标生产商的出厂系列编号,查询到该浮标的购置、布放国,轻则要求公开浮标的观测数据,重则通过外交渠道抗议。这样的案例我国在北印度洋(印度)、南印度洋(澳大利亚)和北太平洋(日本)等都曾发生过。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浮标竟然还粘贴了国际Argo计划的统一标签,而经国际Argo信息中心查询却又没有预先申领WMO编号,完全是在冒充国际Argo计划的浮标,企图蒙混过关,性质极其恶劣。
4、南海既是太平洋西部的重要边缘海,又是我国的近海,且大部分水域处于我国传统九段线内。但自2000年以来,南海Argo区域观测网却一直由域外国家在建设和维护,至今累计布放的浮标已经达到了100个,且目前仍有9个在海上正常工作。按照国际Argo计划的要求,南海活跃浮标的数量至少应维持在22个左右。2016年随着国产剖面浮标的成功研制,我国也开始在南海布放浮标,但至今累计布放的浮标数量还不足20个,目前海上活跃浮标的数量仅剩2个。南海Argo区域观测网依然任由域外国家主导建设与维护。
5、2009年在一次国际Argo会议上亮相的某型号国产剖面浮标,当时曾称“C-ARGO",意思是由中国研制的、专门用于Argo计划的剖面浮标。研制单位还曾公开称,历经20年研发成功的“C-ARGO"浮标,已经为海洋相关专项任务提供了200多台,经过实践检验,效果极佳。国内媒体也是推波助澜,时常在报道涉及“C-ARGO"浮标创新研制、批量布放的各种新闻。“C-ARGO"虽谈不上家喻户晓,但在我国海洋界也已是耳熟能详。然而,每当中国代表参加国际会议被国外同行问及“C-ARGO"的研制进展,何时能用于Argo观测网建设?倘若价格便宜,也想购买“C-ARGO"等问题时,却总是让他们兴奋不起来,更没有半点自豪感,反而觉得是一种羞辱。因为在国内炒得沸沸扬扬的“C-ARGO"浮标,至今还未得到国际Argo组织的认证,也就不能用于全球Argo观测网中。
6、2018年初我国还接到国际Argo计划办公室的通报,国内某涉海单位购买了大批(60个)装载了未经国际Argo组织认可的RBR CTD传感器的美国产剖面浮标,要求协助提供这批浮标的工作状态等相关信息,以便有效评估该新型CTD传感器的长期工作性能,从而为RBR CTD传感器的技术改进及未来是否正式被国际Argo计划接纳提供参考依据。由于该批浮标没有纳入中国Argo计划管理,只能求助相关管理部门查询,但至今依然杳无音讯。不仅暴露了我国对浮标布放管理的混乱,未能尽到一个Argo成员国的责任和义务,更反映了我国相关部门和单位对海洋观测资料质量,特别是海洋仪器设备现场观测精度的漠视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政府采购平台近期又陆续发布了国内多个单位招标采购国产剖面浮标或“C-ARGO"浮标的信息,累计数量在300个左右。除了要求携带常规的CTD传感器外,也有要求携带溶解氧传感器的。然而,到目前为止,经国际Argo组织认可的国产剖面浮标只有一个型号(HM2000),且还只能携带SBE CTD传感器。倘若携带其他型号的CTD传感器或者溶解氧传感器,即使是携带了同一生产商(SBE)的溶解氧传感器,也还需要通过国际Argo组织的认证。但从中标的结果来看,至少有3个以上的代理商或生产商瓜分了这批订单。更加蹊跷的是,国内唯一一个被国际Argo组织认可的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服务中心(中国杭州),却没有收到任何一个国产剖面浮标用户的委托服务信息。显而易见,这些浮标也会游离于我国Argo计划管理之外。虽然采用了国产卫星系统定位及传输观测数据,但该系统目前有限的通讯覆盖范围(赤道以北、第二岛链以西和孟加拉湾以东海域),布放的浮标很容易被西北太平洋、东北印度洋和南海等周边国家打捞回收,引起外交纠纷在所难免。
近些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海洋观测资料管理办法》、《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批政策法规,鼓励科技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倡导科学数据共享、严惩科学数据造假,以及强调XXXX,要求折壁垒、破坚冰、破门槛,推动XXXX发展等。今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第51届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执委会扩大会议上,我国IOC代表团再次郑重承诺“作为Argo计划的成员,中国愿重申我们支持该项目及其未来的计划。我们将会继续积极参与其中,并作出我们对Argo计划的贡献。......在未来,中国将加强与IOC相关成员国在Argo浮标布放、数据处理及其产品制作等方面的合作。同时,在带有新参数的浮标布放、数据处理和技术协同等能力拓展方面也会优先合作"。由此可见,我国参与国际Argo计划、并承担赋予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的承诺是一贯的。国际Argo计划,不仅是我国海洋领域本世纪参与的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而且还是经国务院批准参与的,科技部又在近18年间采取科研项目滚动资助的方式给予了长期支持,不仅构建起了我国Argo大洋观测网的框架(海上活跃浮标数量维持在100个以上,最多时曾达到204个,国际排名第四位),还创建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和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服务中心,培育了一支创新型的Argo科技队伍,为我国赢得了世界上9个有能力提供经实时/延时质量控制Argo资料、6个有能力研制Argo数据产品并提供国际共享和3个有能力为全球Argo观测网提供卫星定位和数据传输服务的国家之一等的国际声誉。目前却面临着国内海洋调查各自为政、浮标资源条块分割、观测资料互不共享、资料质量无人问津的混乱局面,偏又遇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的真空期,使得早期付出的努力及树立的声誉极有可能毁于一旦。
中国Argo计划的组织实施和Argo大洋观测网的建设维护,正面临着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风险,亟需引起海洋和科技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Argo"一字最早出现在希腊神话中。现在人们用“Argo"和“Jason"来比喻海洋观测网与卫星高度计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Jason"卫星高度计需要先进的“Argo"观测网的配合才能实现人类对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的使命。故“Argo"已经成为该国际大科学计划的专用名称,而用于建立全球Argo实海洋观测网的自动剖面浮标,也被简称为“Argo浮标",但其观测资料必须遵守国际Argo计划的原则,与全体成员国无条件共享。然而,“Argo"一词的使用在我国却是十分混乱,除了用于正在实施的Argo计划和建设中的Argo大洋观测网外,还被冒用在研制中的国产剖面浮标(如称“C-ARGO浮标"或“Argo浮标")上,一些全国性规划则把“Argo"错误地标记为“自沉浮式"的英文缩写,或者直接把自沉浮式剖面浮标称为“Argo剖面浮标"的;也有一些单位从国外引进自动剖面浮标后,申请加入国际Argo计划,但又不愿意将观测资料与国际Argo成员国共享的,……。在个别单位或人员的无意识间,对我国参与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带来了负面影响,严重损害国家信誉,也已经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声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我国作为海洋大国、第二大经济体,第九个参与该计划的Argo成员国,还是Argo资料的应用大国(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全球排名第二),在过去18年(2000-2017)里,以中国Argo计划名义布放的浮标却仅有416个,而美国(6113个)、日本(1454个)、法国(1044个)、澳大利亚(827个)和德国(815个)等国家布放的浮标则要多得多,甚至与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447个)相比,我国也要略逊一筹。
2、在我国以“Argo"名义申请国家专项或科研项目的数量不计其数,但购置、布放的浮标即使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些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却仍以承担项目“保密"为由,拒绝作为我国Argo计划的一部分,不愿与其他成员国,甚至国内科研和业务部门、单位共享其观测资料。这些游离于我国Argo计划之外的浮标保守估计在150个以上(2000-2017),而这些浮标从购置到布放的相关信息(浮标、传感器和卫星平台系列编号等),以及海上漂移过程中获得的剖面观测数据,却完全掌握在国外卫星服务商和浮标生产商手里。
3、根据自动剖面浮标“随波逐流"的自由漂移特性,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决议-Argo计划》和《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关于Argo决议的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所有可能进入别国管辖海域的剖面浮标布放,必须预先通过适当渠道,通知相关沿海国家,以及Argo计划浮标进入专属经济区以后所获得的全部资料,除专属经济区所属的IOC成员国要求执行者(指在公海投放Argo计划浮标的政府、非政府或私营单位)为保护其主权和管辖权不要分发直接关系到生物或非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资料外,执行者应全部公开。而由我国布放的那些非Argo计划内的浮标,显然不可能遵循该协议,尽到告知义务,但又很容易被沿海国意外打捞回收。这些浮标虽然没有国际Argo计划的统一标签和预先申请世界气象组织(WMO)的编号,但也很容易通过购置时申请的卫星平台编号或者浮标生产商的出厂系列编号,查询到该浮标的购置、布放国,轻则要求公开浮标的观测数据,重则通过外交渠道抗议。这样的案例我国在北印度洋(印度)、南印度洋(澳大利亚)和北太平洋(日本)等都曾发生过。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浮标竟然还粘贴了国际Argo计划的统一标签,而经国际Argo信息中心查询却又没有预先申领WMO编号,完全是在冒充国际Argo计划的浮标,企图蒙混过关,性质极其恶劣。
4、南海既是太平洋西部的重要边缘海,又是我国的近海,且大部分水域处于我国传统九段线内。但自2000年以来,南海Argo区域观测网却一直由域外国家在建设和维护,至今累计布放的浮标已经达到了100个,且目前仍有9个在海上正常工作。按照国际Argo计划的要求,南海活跃浮标的数量至少应维持在22个左右。2016年随着国产剖面浮标的成功研制,我国也开始在南海布放浮标,但至今累计布放的浮标数量还不足20个,目前海上活跃浮标的数量仅剩2个。南海Argo区域观测网依然任由域外国家主导建设与维护。
5、2009年在一次国际Argo会议上亮相的某型号国产剖面浮标,当时曾称“C-ARGO",意思是由中国研制的、专门用于Argo计划的剖面浮标。研制单位还曾公开称,历经20年研发成功的“C-ARGO"浮标,已经为海洋相关专项任务提供了200多台,经过实践检验,效果极佳。国内媒体也是推波助澜,时常在报道涉及“C-ARGO"浮标创新研制、批量布放的各种新闻。“C-ARGO"虽谈不上家喻户晓,但在我国海洋界也已是耳熟能详。然而,每当中国代表参加国际会议被国外同行问及“C-ARGO"的研制进展,何时能用于Argo观测网建设?倘若价格便宜,也想购买“C-ARGO"等问题时,却总是让他们兴奋不起来,更没有半点自豪感,反而觉得是一种羞辱。因为在国内炒得沸沸扬扬的“C-ARGO"浮标,至今还未得到国际Argo组织的认证,也就不能用于全球Argo观测网中。
6、2018年初我国还接到国际Argo计划办公室的通报,国内某涉海单位购买了大批(60个)装载了未经国际Argo组织认可的RBR CTD传感器的美国产剖面浮标,要求协助提供这批浮标的工作状态等相关信息,以便有效评估该新型CTD传感器的长期工作性能,从而为RBR CTD传感器的技术改进及未来是否正式被国际Argo计划接纳提供参考依据。由于该批浮标没有纳入中国Argo计划管理,只能求助相关管理部门查询,但至今依然杳无音讯。不仅暴露了我国对浮标布放管理的混乱,未能尽到一个Argo成员国的责任和义务,更反映了我国相关部门和单位对海洋观测资料质量,特别是海洋仪器设备现场观测精度的漠视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政府采购平台近期又陆续发布了国内多个单位招标采购国产剖面浮标或“C-ARGO"浮标的信息,累计数量在300个左右。除了要求携带常规的CTD传感器外,也有要求携带溶解氧传感器的。然而,到目前为止,经国际Argo组织认可的国产剖面浮标只有一个型号(HM2000),且还只能携带SBE CTD传感器。倘若携带其他型号的CTD传感器或者溶解氧传感器,即使是携带了同一生产商(SBE)的溶解氧传感器,也还需要通过国际Argo组织的认证。但从中标的结果来看,至少有3个以上的代理商或生产商瓜分了这批订单。更加蹊跷的是,国内唯一一个被国际Argo组织认可的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服务中心(中国杭州),却没有收到任何一个国产剖面浮标用户的委托服务信息。显而易见,这些浮标也会游离于我国Argo计划管理之外。虽然采用了国产卫星系统定位及传输观测数据,但该系统目前有限的通讯覆盖范围(赤道以北、第二岛链以西和孟加拉湾以东海域),布放的浮标很容易被西北太平洋、东北印度洋和南海等周边国家打捞回收,引起外交纠纷在所难免。
近些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海洋观测资料管理办法》、《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批政策法规,鼓励科技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倡导科学数据共享、严惩科学数据造假,以及强调XXXX,要求折壁垒、破坚冰、破门槛,推动XXXX发展等。今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第51届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执委会扩大会议上,我国IOC代表团再次郑重承诺“作为Argo计划的成员,中国愿重申我们支持该项目及其未来的计划。我们将会继续积极参与其中,并作出我们对Argo计划的贡献。......在未来,中国将加强与IOC相关成员国在Argo浮标布放、数据处理及其产品制作等方面的合作。同时,在带有新参数的浮标布放、数据处理和技术协同等能力拓展方面也会优先合作"。由此可见,我国参与国际Argo计划、并承担赋予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的承诺是一贯的。国际Argo计划,不仅是我国海洋领域本世纪参与的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而且还是经国务院批准参与的,科技部又在近18年间采取科研项目滚动资助的方式给予了长期支持,不仅构建起了我国Argo大洋观测网的框架(海上活跃浮标数量维持在100个以上,最多时曾达到204个,国际排名第四位),还创建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和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服务中心,培育了一支创新型的Argo科技队伍,为我国赢得了世界上9个有能力提供经实时/延时质量控制Argo资料、6个有能力研制Argo数据产品并提供国际共享和3个有能力为全球Argo观测网提供卫星定位和数据传输服务的国家之一等的国际声誉。目前却面临着国内海洋调查各自为政、浮标资源条块分割、观测资料互不共享、资料质量无人问津的混乱局面,偏又遇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的真空期,使得早期付出的努力及树立的声誉极有可能毁于一旦。
中国Argo计划的组织实施和Argo大洋观测网的建设维护,正面临着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风险,亟需引起海洋和科技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