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科学研究 > 航次报告 >

航次报告

西北太平洋Argo浮标布放-Argo973第五航次航次报告

编辑 :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    时间 :2011-10-10 13:54:00    访问次数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
基于全球实时海洋观测计划(Argo)的上层海洋结构、变异及预测研究
第五航次报告
(2011年9月)

一、任务来源

   本任务来源于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基于全球实时海洋观测计划(Argo)的上层海洋结构、变异及预测 研究”(项目编号:2007CB816000,简称Argo973)。该项目起止时间为2007-2011年,旨在利用新型Argo观测网大范围、立体、 同步和实时的特点,结合其它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在上层海洋环流的温盐结构、海洋对强天气过程的响应、以及厄尔尼诺机理和预测等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原创 性成果;为提高我国海洋环境与天气气候的监测和预报水平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减灾防灾和国防建设服务;并以此作为我国物理海洋科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 突破口,培养一批从事大洋研究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项目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牵头,来自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育部等下属近 10个单位共同参加。

二、调查船

      
   本航次由威海中大航运有限公司“中大31”号长航拖轮执行,该船主要性能如下:

 

排水量:953吨

经济航速:11节

全 长:60.22米

型 宽:11.60米

定 员:46人

吃 水:4.44米

建造年月:1980年

主机马力:2600×2马力

建 造 厂:芜湖造船厂

图1  执行本调查航次的“中大31”号长航拖轮

 

三、组织落实

   本航次任务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海洋二所周蓓锋助理研究员任首席科学家,调查队由海洋二所、厦门大学和广东佛山迪普希海洋勘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8名科研人员组成。本航次于2011年9月1-23日实施,历时23天,航程4460海里。

四、调查区域与测站位置

  Argo浮标布放是本航次的主要调查任务,也是我国参与国际Argo计划以来(2001年)布放浮标最多的一个航次。

  浮标布放工作始于2011年9月5日,结束于2011年9月18日,区域位于15-31°N,124-150°E包围的西北太平洋海域, 共布放Argo剖面浮标26个,具体站位见图2和表2。这些浮标中,10台是法国NKE公司生产的Arvor型浮标、10台为美国Teledyne Webb研究公司生产的APEX型铱卫星浮标(其中2台加装了Aanderra 3830溶解氧传感器),剩余的6台为美国Teledyne Webb研究公司生产的APEX型标准型浮标(使用Argos通讯系统),其中编号为3923(WMO编号:2901526)的APEX型浮标是2011 年5月由我国海南渔民在南海意外网获后回收的(原WMO编号:2901172),并由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更换了锂电池。

图2 Argo浮标布放位置
表2  浮标布放站位
注:4895和4896号浮标加装了Aanderra Optode 3830溶解氧传感器;序号为OIN10CH-AR-X的浮标为法国NKE公司生产的Arvor型浮标。

五、调查项目与内容

   本航次的调查项目主要有Argo剖面浮标的布放、大型监测浮标布放、船载CTD仪比较观测和锚碇浮标的回收等。
   由于本航次先后遭遇了4次台风或热带风暴的影响,导致多数布放Argo站位与原设计站位不同,但布放数目仍然达到26个。而与Argo比 测的CTD站由于天气恶劣,有较多减少,仅进行了4个站点的比测;完成吕宋海峡断面12个CTD仪站点观测,并在吕宋海峡顺利回收锚系1套。
   报告仅反映了Argo浮标的观测内容,其他观测内容可参考本航次的总报告。Argo浮标观测内容包括: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压力以 及浮标的漂移轨迹等信息。其中Argo浮标的剖面观测深度为0-2000dbar,漂移深度为1000dbar,使用Argos通讯系统的浮标每隔10天 采集0-2000dbar内(约70-100层)的温度、盐度和压力数据,而使用铱卫星的浮标每10天(可调节)采集0-2000 dbar内(约500-700层)的温度、盐度、溶解氧(2个浮标)和压力数据,并采集了4个站点的CTD资料。

六、调查仪器设备

   本航次布放的剖面浮标为美国Teledyne Webb研究公司生产的APEX型Argo剖面浮标和法国NKE公司生产的Arvor型浮标,船载CTD仪则为德国Sea & Sun技术公司生产的MSS 90D微结构/湍流剖面仪。它们的主要技术指标如表3、4、5、6所示。

七、主要调查成果

   按航次实施方案,本航次顺利投放了26个Argo剖面浮标(图3-4),其中一个Arvor型浮标下沉后未收到其任何信息,另一个Arvor型 浮标一直漂移在海面并未下沉正常工作,具体故障原因还在调查中。其余浮标均已传回观测剖面并工作正常,根据这些浮标的工作寿命和性能,预计可获得至少 2500多条温、盐度剖面,溶解氧剖面200余条。此外,还获得了4个0-2000 dbar水深范围内的CTD仪观测剖面。

图3  投放中的Arvor型浮标

图4  准备投放APEX型铱卫星浮标

八、对比观测结果

   利用本航次在布放Argo浮标时观测的4条温、盐度剖面与Argo浮标观测的第1条剖面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清晰认识资料的质量。这里需要说明的 是,由于Argo浮标的第一条剖面资料是在布放后的24小时内获得的,且Argo浮标具有“随波逐流”漂移的特性,因此其第一条剖面资料对应的经纬度与定 点CTD观测的位置并非一致。
   从图5中的4个站点的T-S关系对比不难看出,除了位于黑潮主轴区的2901502号浮标(图5d)以外,其余浮标观测的温、盐度数据与 布放点上CTD仪观测的结果基本一致,在次表层以下两者吻合得更好,特别是在1000 dbar深层,但需要指出的是图5b中两条T-S曲线上,大约在660 dbar附近都出现了明显的“毛刺”现象,似乎不太可能是传感器测量误差所致。也就是说,在太平洋145.2oE、18.2oN附近海域,中层低盐水团以 下还有可能存在一层薄薄的次低盐水体,值得关注!但这一现象也有待更多的观测剖面来佐证。

图5  (a)2901190号、(b)2901501号、(c)2901200号和(d)2901502号Argo浮标第1条剖面与布放点CTD资料比较。(红色为Argo,黑色为CTD)

九、致谢

   本航次Argo浮标布放任务得到了调查队首席科学家周蓓锋助理研究员、杨成浩助理研究员和其他调查队员,以及“中大31”号船全体船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