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海大洋调查亟需创新机制
传统的海洋调查归纳起来有3种方式:一是断面调查,通常是为了长期收集和积累某海区代表性断面上海洋环境要素资料而开展的定期、定点观测,由从事海 洋调查的专业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如由国家海洋局北海、东海和南海分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的黄渤东海和南海开展的“全国标准断面调查";二是专题调 查,通常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而专门选择的调查区域和设计的调查断面和测点,且调查周期比较短,一般在1-5年之间,通常由获得资助的任务承担单位(科研院 所等)自行组织队伍开展调查。如国家海洋局一、二所在1986—1992年间共同承担的“中日合作黑潮调查研究"课题等;三是专项调查,通常是为了摸清全 国海洋状况而不断开展的综合性海洋调查,由国家海洋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全国涉海调查研究单位共同参与。如上世纪末开展的“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勘测 (126)"和本世纪初启动、目前还在实施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等国家专项任务。可以看到,传统海洋调查为我国海洋研究积累了大 量、丰富的海上第一手资料。但这些原始的测量数据,由于受调查体制或机制的制约,或由于调查仪器设备落后,观测数据精度不高,或由于忽视了调查过程中的质 量控制(对先进调查仪器设备的标定和观测资料的校正等),观测数据质量欠佳,甚至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观测数据得不到共享等因素的影响,未能在应用研 究中充分发挥作用,十分遗憾。即使进入本世纪以来,在国家科技部等相关部门的推动下,数据共享开始呈现“冰解冻释"的良好局面。但海洋观测数据由于涉及的 调查单位多、队伍庞大,投入的调查仪器设备多、性能不一,调查和采样方法五花八门、缺乏统一等,从而导致观测数据虽已得到共享,但因数据质量低劣,依然无 法在应用研究中做到物尽其用。国家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开展的全国性专项调查,正面临着因观测资料先天不足,分析研究难于深入,亮点难找、创新性成果 难出的尴尬局面。因此,改革传统的海洋调查体制或机制,创新海洋调查,特别是对深海大洋的调查机制迫在眉睫。就物理海洋学调查而言,若是按传统的海洋调查 方式,每个单位负责承担一个调查区域,且采用不同的调查仪器设备和观测方法,以及利用不同的资料质量控制手段等,那么,深海大洋中原本变化不大的海洋环境 特征,或许就无法分辩,或许变得错综复杂,毫无规律可循。而许多沿海国(也包括我国)正在共同执行的国际Argo计划和共同建设的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 测网,或许值得我国创新海洋调查机制时借鉴。
到目前为止,加入国际Argo计划的成员国有20多个,参与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的国家和团体多达27个。近10年来,在全球海洋中投放了约 6000多个Argo剖面浮标,每年由各Argo成员国补充投放的浮标在800个左右,维持了约3200个浮标在海上正常工作。为了保障该观测网能长期运 行,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2个专门的小组,即Argo科学指导组和Argo资料管理小组,前者负责观测网的设计和协调,规范的制订和监督,以及问题的收 集和解决等;后者负责为浮标资料制订标准,研发统一的资料校正和质量控制方法,甚至统一规定资料交换的格式等。针对浮标观测中遇到的传感器质量或浮标性能 问题,及时组织浮标、传感器研制技术人员和资料分析研究人员共同攻关,提出改进措施和解决办法等,或者通过观测资料的后处理和高标准的质量控制给予弥补, 以确保提供的观测数据能达到统一的标准。上述2个小组每年定期举行两次会议,并不定期地举办浮标和传感器技术研讨会、观测资料校正和质量控制培训班等,还 每隔2-3年举行一次Argo科学研讨会,检验Argo资料被各国和各领域科学家应用及其取得的成果等情况,并听取用户对观测网、浮标技术、观测要素、测 量频次等的改进意见和建议等,使得观测网建设、资料质量控制和数据共享与应用研究这两支队伍,既能发挥各自的专长,又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收效 十分明显。如2009年3月在杭州举行的第三届国际Argo科学研讨会上,有13个国家的100多名代表与会,以及有90多篇论文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参 加国家和人数之多、应用领域之广、研究成果之丰富,应该说是最好的证明。
而目前在国内,这种海洋调查机制虽有尝试,但支持的力度还十分有限,无论是“科技基础性工作",还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不用说“国家科技支撑计 划"等,都要求课题或项目组设计“海洋调查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案,特别强调所立项目调查要有新发现、研究又能获得创新性成果或亮点,而忽视了调查方法 和调查机制的创新,以及长期观测资料的积累、数据质量和数据共享等广大科研人员十分关注的基础性工作,甚至会影响到最终研究能不能出创新性成果或亮点的要 害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
借此,我想大声疾呼,我国Argo计划的实施和Argo大洋观测网的建设亟需创新海洋调查机制,并适当调整科研项目的立项原则和重点支持方向,对参加重大 国际合作计划、数据共享规范、用户广泛且遍布众多领域的观测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尽快建立起一支专门从事Argo浮标检测与优化布放,数据校正方法与质量控 制技术研究,数据产品研发与共享服务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