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布放的首个铱卫星通讯浮标(Argo)工作正常
2010年11月,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通过搭载“科学一号"调查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布放了一个由铱卫星通讯的Argo剖面浮标(WMO编号为 2901196),目前该浮标仍然在海上正常工作,截止2011 年5月28日,该浮标已经传回了20条0-2000dbar水深范围内的温、盐度和压力剖面数据。下图分别给出了该浮标在海上的漂移轨迹(下)、第20条 剖面的温、盐垂直分布(右),以及所有剖面的T-S点聚图(左)等。由轨迹图可以看到,该浮标已从其投放位置(17.98°N,129.93°E)随波逐 流向东漂移了约10个经度的距离。
铱卫星通讯浮标(Argo)的工作情况
(左:全部剖面资料的T-S点聚;右:最新的温、盐垂直剖面;下:漂移轨迹)
采用铱卫星通讯的Argo浮标相比常规的采用Argos通讯的浮标,具有更高分辨率的采样层次,其采样层数甚至可以达到千余层,如2901196号浮标在 投放后当天就传回了第一条0-2000dbar的温、盐度剖面,观测层次多达500个,其中1000dbar以浅为间隔2dbar的高分辨率采样层,而常 规Argo剖面浮标的观测层次仅70个左右;而且这些高分辨率数据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传输完毕,使得浮标在海面只需要停留不到10分钟的时间,大大减少了 海面环境(如台风、过往船只等)对浮标带来的可能影响;此外,使用铱卫星通讯的浮标真正实现了Argo浮标的双向通讯,即科学家们可以轻松地通过地面服务 器改变浮标的技术参数设置(如观测周期、漂移深度、高分辨率采样层次等)。2010年12月2日,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的技术人员曾试验性地改变了该 浮标的观测周期和高分辨率采样层次,将原来的观测周期由10天改为5天,最深采样层由1000dbar改为1500dbar,并获得成功,这使得在特殊海 况下(如观测台风原地的海洋状况等)通过Argo浮标进行加密观测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