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北太平洋西边界流海域布放首批北斗剖面浮标
2015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负责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WPOS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项目出资购置的第一批(10个)HM2000型剖面浮标,在“科学”号科学考察船执行的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及国家基金会西太共享航次期间,被陆续投放在菲律宾以东的北太平洋西边界流海域(图1-2)。
图1、调查队员在“科学”号科考船上布放北斗剖面浮标 图2、漂浮在海面上的浮标
WPOS先导专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热带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海洋系统”的视角开展综合性协同调查与研究,在印太暖池对东亚及我国气候的影响机制、邻近大洋影响下的近海生态系统演变规律、西太平洋深海环境和资源分布特征等领域取得突破性、原创性成果,促进我国深海研究探测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显著提升我国深海大洋理论研究水平,为我国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战略性资源开发、海洋综合管理、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该项目的部分调查研究目标恰好与国际Argo计划正在推进的“核心Argo”向“全球Argo”海洋观测网建设目标相吻合,在无冰覆盖的公开水域已经建成“核心Argo”观测网的基础上,继续向赤道、西边界流区、边缘海和有冰覆盖的两极海区拓展的计划,最终建成由4000个剖面浮标组成的“全球Argo”海洋观测网,同时正计划向深海(超过2000m,最大可达6000m)和生物地球化学领域扩展。
为了加强我国对西北太平洋海域的实时海洋观测,进一步提高对该海域物理海洋环境及其环流的认识,支持国产剖面浮标走出国门,并为中国Argo计划和Argo大洋观测网建设做出贡献,提升我国在收集全球深海大洋温、盐度剖面资料的能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于2015年7月16日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项目出资购置一批HM2000型剖面浮标,委托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负责观测资料接收、质量控制及其交换共享等相关事宜。
目前,随着HM2000型剖面浮标的陆续投放,其观测信息和剖面资料正通过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源源不断地送往筹建中的“中国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接收服务中心”。再经过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按照国际Argo计划的技术要求,对国产剖面浮标资料进行严格质量控制后,不久将通过互联网和GTS与国际Argo成员国交换共享。这标志着国产北斗剖面浮标即将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正式成为Argo剖面浮标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打破长期以来Argo海洋观测网由欧美浮标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也将是我国第一批被国际大型海洋调查合作计划接纳的国产海洋观测仪器设备,且采用了北斗导航系统定位并传输观测信息和剖面数据。
当国内外Argo用户在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网站(www.argo.org.cn)或全球Argo资料网站下载使用这批来自中国HM2000型剖面浮标的观测资料,应用于业务化预测预报、基础研究及公开发表论文报告时,恳请注明资料的来源,并感谢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WPOS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项目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科学考察船对中国Argo计划以及国际Argo计划的支持。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北斗剖面浮标研制单位和用户加入到“全球Argo”海洋观测网建设的行列中来,共同为中国Argo计划,乃至国际Argo计划的顺利实施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