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副司长调研中国Argo计划实施进展
2015年11月19日,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王华副司长一行3人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郑玉龙副所长陪同下,考察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并与该中心科研人员就中国Argo计划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了座谈。
王华副司长在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首先观摩了“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接收共享系统”现场演示,以及“中国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接收服务中心”筹建情况的介绍,详细了解了我国在北太平洋西边界流海域布放的第一批北斗剖面浮标的技术性能、运行状况及其观测数据的接收、处理和交换共享情况等。他对该中心技术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为了满足国内北斗剖面浮标用户对浮标观测数据接收、解码、质量控制和交换共享等要求,成功开发“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接收共享系统”,不失时机筹建“中国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接收服务中心”,为浮标用户所急,也为国产剖面浮标早日走出国门,做了大量细致的比测验证和论证说服工作,最终被国际Argo组织接纳开始用于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表示赞赏,并勉励中心科研人员不断改进和完善系统,能让更多的国产剖面浮标进入全球海洋观测网而做出积极贡献。
演示现场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王副司长传达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国务院领导和局领导对中国Argo计划的重视和关心,并表示预报减灾司将会按照领导的批示精神,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Argo计划的实施进展,特别是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准备采取的对策和措施等,拟书面报告全国政协和国务院,以确保中国Argo计划的持续、健康发展。王副司长在听取了国际Argo指导组成员、中国Argo计划首席科学家许建平研究员有关国际和中国Argo计划的最新进展、利用北斗剖面浮标打造覆盖“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域Argo海洋观测网建设方案(草案)的汇报后深有感触地说,过去10多年,中国Argo计划在科技部和海洋局已有科研计划或专项的盘子中,挤出有限的资金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布放浮标,并积极参与和承担国际Argo相关事务,成为30多个国际Argo成员国和对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有贡献国家当中,9个有能力向全球Argo资料中心实时上传Argo资料的国家之一,得到了国际Argo组织的认可和赞赏,实属不易;在中心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严格遵循国际Argo计划提出的数据共享原则,不仅使得我国在利用Argo资料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取得的成果(注:在国际主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涉及Argo资料应用的论文数量)方面,在国际排名中位居第二,为国家赢得了声誉;而且Argo资料在我局预报减灾业务系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西北太、印度洋和全球预报系统及气候预测研究模式,海洋信息中心的再分析系统及其研发的海洋环流模式等,均已将Argo浮标数据作为重要的数据源纳入其同化系统,实现了业务化运行。此外,气象局、一些科研部门和高校也在其业务化和科研项目中大量使用Argo浮标数据。鉴于此,王副司长表示,基于中国Argo计划实施十多年来所积累的技术和经验,以及Argo海洋观测网已经具备了业务化运行的条件,应将Argo计划尽早纳入业务运行轨道,定位为长期业务化运行和业务化应用,而不是依赖有限的科研项目经费;同时应借助国际Argo计划这个平台,作为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将我国Argo海洋观测网建设成为全球海洋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满足我国自己的需求,又能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为沿线国家开发海洋资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提供资料及其产品服务,并为国际Argo计划的顺利实施更多地承担起一个海洋大国的责任和担当。这是2014年我局出台的《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的目标之一,而且有关方面提出的改进中国Argo计划的建议,也符合我局正在组织制定的“十三五”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系统的总体规划。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还围绕南海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建设、国产剖面浮标的批量化生产和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接收服务中心的建设完善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并就我局开展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中国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业务化运行及其业务化应用平台建设形成初步共识。最后,郑玉龙副所长表达了对王华副司长一行百忙中莅临二所检查指导工作,以及各级领导对Argo计划的高度关切表示感谢,同时明确表示二所将会按照局领导的批示精神和座谈会形成的初步共识,组织力量撰写相关材料,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基础平台建设,积极为中国Argo计划的实施提供更有利的创新发展环境和条件。局预报减灾司陈陟处长和尚文艳主任科员,以及第二海洋研究所科技处黎明碧处长和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锋副主任等参加调研、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