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编辑 :admin 时间
:2023-04-21 16:51:13 访问次数 :
12月13~25日
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深海Argo区域观测网建设"搭载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科考船在菲律宾海盆布放了一批国产深海浮标(包括5个6000米级XUANWU和1个4000米级HM4000型浮标),所有浮标均顺利传回观测数据,经野外站质量控制后提交至GDAC,这是我国首次批量布放国产深海Argo浮标。在布放浮标的同时还开展了船载CTD仪现场比测,将为后续浮标观测数据质量评估和延时校正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12月15日
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举办的气候变化与“双碳"评估海洋专题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下碳达峰碳中和的最新进展、“双碳"目标下海洋领域科技战略和重大问题等开展了研讨。野外站站长刘增宏应邀参加会议,并作题为“Argo观测网建设进展及其数据应用"的口头报告。
12月3~4日
11月14日
由我所主办的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学术交流会在杭州召开,来自35家自然资源部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海洋环境监测预测、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海洋地质以及海洋权益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会议由海洋二所科技处处长许学伟研究员主持,陈建芳所长代表海洋二所致欢迎辞,我所苏纪兰院士作题为“基于生态系统考虑,正确认识海洋经济,走向蓝色可持续发展"的特邀报告,来自21家科技创新平台的代表围绕平台建设进展、科技创新工作中所遇到的难点、海洋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分别作学术报告。Argo野外站刘增宏站长作了题为“我国Argo区域观测网建设与推广应用"的报告。
11月8日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O研究所产业发展处曾军财处长一行到Argo野外站就海洋环境观(监)测装备需求应用开展调研,Argo野外站刘增宏站长、长三角野外站马晓博士和大洋与气候变化团队杨成浩副研究员参加座谈,双方就海洋观测发展方向、装备需求、国产传感器研制和自动剖面浮标技术更新,以及今后合作方向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10月23~27日
第24次国际Argo资料管理组(ADMT-24)年会在澳大利亚霍巴特召开,会议由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位于霍巴特的海洋实验室承办,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韩国、意大利和中国等近80名代表(由于多人行程问题,国际Argo组织最终还是开放了线上视频会议通道)参加了会议。会议和往年一样开通了slack页面进行现场讨论与交流。野外站刘增宏站长、邢小罡副站长、龙钰副研究员、吴晓芬工程师以及来自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董明媚高级工程师参加了会议。会前野外站还代表我国Argo计划起草并提交了Argo资料管理年度国家报告。
7月18~19日
由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资助、海洋二所主办、SOED承办的“海洋生态环境遥感及立体监测技术应用国际培训班"在海洋二所举行开班仪式。本次培训班涵盖剖面浮标、海岸带遥感及模式、海洋生态遥感的讲座及Argo数据、SatCO2软件等上机操作培训。来自科特迪瓦、突尼斯、埃及、莫桑比克、冈比亚、安哥拉、坦桑尼亚、毛里求斯、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多哥、马达加斯加等13个国家的21名外国学员参加。野外站刘增宏站长、邢小罡副站长和吴晓芬工程师分别为学员介绍了国际Argo计划、BGC-Argo进展及观测数据的应用,同时还为学员使用Argo数据开展了上机培训。
6月29日
应刘增宏站长邀请,加拿大贝德福德海洋研究所申辉研究员在SOED国重室作了题为“Link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o applications - a physical oceanography perspective"的报告。申辉研究员通过近年来在海洋遥感技术应用,海洋生态过程,海洋生物栖息地环境监测,以及海洋数据服务与应用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为基础,以联合国海洋十年和数字孪生海洋为背景,围绕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展开讨论,浅探了学术成果应用方式,为实验室青年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6月11~13日
鳌山论坛—“水下导航定位与海洋大地测量论坛"在青岛召开,论坛由崂山实验室主办,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承办。应组委会邀请,邢小罡副站长在海洋立体观测分论坛作了题为“全球Argo观测网建设进展及其数据应用"的报告。
5月26日~6月20日
搭载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科考船在西北太平洋布放6个BGC-Argo和1个国产深海Argo浮标,其中深海Argo浮标由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深海Argo区域观测网建设"资助,6个BGC-Argo浮标分别由海洋二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及中国海洋大学承担的科研项目购置。
4月27日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颁发2022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Argo野外站申报的“Argo区域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与推广应用"获得2022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完成人包括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浙江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一○研究所和上海海洋大学等单位的15名科技工作者。
4月26~28日
第八届(2023)科学数据大会暨CODATA中国全国委员会学术年会在青岛举行,会议由国际科学理事会数据委员会(CODATA)中国全国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等承办,来自国内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8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担任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担任执行主席。本次大会以“科学数据与科研新范式"为主题,为期3天。刘增宏站长应邀在“科学数据赋能智慧海洋"分会上作了题为“国际Argo最新进展及我国Argo计划面临的挑战"的主旨报告。
4月13日

宋振亚研究员作报告
4月4日
第八次国际Argo延时模式质量控制(DMQC)常规化视频会议在线召开,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韩国和中国等国的近1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杭州全球海洋Argo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吴晓芬工程师代表中国Argo参与了讨论,并作了“困难浮标"(difficult floats)的口头报告。
3月31日
Argo野外站在杭州召开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议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30余名专家和学者出席会议。方银霞所长代表海洋二所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并对野外站的建设背景和承担的主要工作进行了介绍。野外站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大可院士主持专家会议,刘增宏站长作了2022年度工作汇报。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野外站过去一年在组织实施我国剖面浮标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数据收集与整编、团队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也就野外站的运行、发展方向和专项浮标数据共享等方面提出了众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中国海洋大学高志远博士、野外站流动成员成里京研究员和上海海洋大学的张春玲副教授分别作了“我国深海Argo实施进展"、“全球海洋温度数据质量控制系统"和“GDCSM_Argo数据产品介绍"等3个学术报告。
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深海Argo区域观测网建设"搭载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科考船在菲律宾海盆布放了一批国产深海浮标(包括5个6000米级XUANWU和1个4000米级HM4000型浮标),所有浮标均顺利传回观测数据,经野外站质量控制后提交至GDAC,这是我国首次批量布放国产深海Argo浮标。在布放浮标的同时还开展了船载CTD仪现场比测,将为后续浮标观测数据质量评估和延时校正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12月15日
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举办的气候变化与“双碳"评估海洋专题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下碳达峰碳中和的最新进展、“双碳"目标下海洋领域科技战略和重大问题等开展了研讨。野外站站长刘增宏应邀参加会议,并作题为“Argo观测网建设进展及其数据应用"的口头报告。
12月3~4日
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主办,浙江大学承办的2023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在浙江舟山召开,会议以“贯通从极地认知到保护和利用,以极地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极地前沿科学问题和先进技术发展进行广泛深入交流,来自全国150多家科研机构的8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邀请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陈大可院士、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蒋兴伟院士、浙江大学王立忠副校长和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王勇二级巡视员作特邀报告,刘增宏站长应邀参加会议,并在“极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发展论坛"分会作了题为“我国Argo计划进展及面临的挑战"的报告。
11月14日
由我所主办的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学术交流会在杭州召开,来自35家自然资源部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海洋环境监测预测、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海洋地质以及海洋权益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会议由海洋二所科技处处长许学伟研究员主持,陈建芳所长代表海洋二所致欢迎辞,我所苏纪兰院士作题为“基于生态系统考虑,正确认识海洋经济,走向蓝色可持续发展"的特邀报告,来自21家科技创新平台的代表围绕平台建设进展、科技创新工作中所遇到的难点、海洋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分别作学术报告。Argo野外站刘增宏站长作了题为“我国Argo区域观测网建设与推广应用"的报告。
11月8日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O研究所产业发展处曾军财处长一行到Argo野外站就海洋环境观(监)测装备需求应用开展调研,Argo野外站刘增宏站长、长三角野外站马晓博士和大洋与气候变化团队杨成浩副研究员参加座谈,双方就海洋观测发展方向、装备需求、国产传感器研制和自动剖面浮标技术更新,以及今后合作方向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10月23~27日
第24次国际Argo资料管理组(ADMT-24)年会在澳大利亚霍巴特召开,会议由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位于霍巴特的海洋实验室承办,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韩国、意大利和中国等近80名代表(由于多人行程问题,国际Argo组织最终还是开放了线上视频会议通道)参加了会议。会议和往年一样开通了slack页面进行现场讨论与交流。野外站刘增宏站长、邢小罡副站长、龙钰副研究员、吴晓芬工程师以及来自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董明媚高级工程师参加了会议。会前野外站还代表我国Argo计划起草并提交了Argo资料管理年度国家报告。

由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资助、海洋二所主办、SOED承办的“海洋生态环境遥感及立体监测技术应用国际培训班"在海洋二所举行开班仪式。本次培训班涵盖剖面浮标、海岸带遥感及模式、海洋生态遥感的讲座及Argo数据、SatCO2软件等上机操作培训。来自科特迪瓦、突尼斯、埃及、莫桑比克、冈比亚、安哥拉、坦桑尼亚、毛里求斯、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多哥、马达加斯加等13个国家的21名外国学员参加。野外站刘增宏站长、邢小罡副站长和吴晓芬工程师分别为学员介绍了国际Argo计划、BGC-Argo进展及观测数据的应用,同时还为学员使用Argo数据开展了上机培训。
6月29日
应刘增宏站长邀请,加拿大贝德福德海洋研究所申辉研究员在SOED国重室作了题为“Link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o applications - a physical oceanography perspective"的报告。申辉研究员通过近年来在海洋遥感技术应用,海洋生态过程,海洋生物栖息地环境监测,以及海洋数据服务与应用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为基础,以联合国海洋十年和数字孪生海洋为背景,围绕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展开讨论,浅探了学术成果应用方式,为实验室青年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6月11~13日
鳌山论坛—“水下导航定位与海洋大地测量论坛"在青岛召开,论坛由崂山实验室主办,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承办。应组委会邀请,邢小罡副站长在海洋立体观测分论坛作了题为“全球Argo观测网建设进展及其数据应用"的报告。

搭载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科考船在西北太平洋布放6个BGC-Argo和1个国产深海Argo浮标,其中深海Argo浮标由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深海Argo区域观测网建设"资助,6个BGC-Argo浮标分别由海洋二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及中国海洋大学承担的科研项目购置。
4月27日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颁发2022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Argo野外站申报的“Argo区域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与推广应用"获得2022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完成人包括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浙江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一○研究所和上海海洋大学等单位的15名科技工作者。
4月26~28日
第八届(2023)科学数据大会暨CODATA中国全国委员会学术年会在青岛举行,会议由国际科学理事会数据委员会(CODATA)中国全国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等承办,来自国内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8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担任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担任执行主席。本次大会以“科学数据与科研新范式"为主题,为期3天。刘增宏站长应邀在“科学数据赋能智慧海洋"分会上作了题为“国际Argo最新进展及我国Argo计划面临的挑战"的主旨报告。
4月13日
受野外站刘增宏站长邀请,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宋振亚研究员在SOED国重室作了题为“耦合海浪的地球系统模式FIO-ESM的发展与应用"的报告,详细介绍了海洋一所通过引入小尺度海浪在海洋混合和海气通量上的作用,在国内率先发展了两代耦合海浪的地球系统模式,能够有效减缓模拟偏差,提高模拟和预测能力,并对未来拟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报告吸引了国重室大洋环流与气候变化团队成员的关注,期间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宋振亚研究员作报告
4月4日
第八次国际Argo延时模式质量控制(DMQC)常规化视频会议在线召开,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韩国和中国等国的近1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杭州全球海洋Argo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吴晓芬工程师代表中国Argo参与了讨论,并作了“困难浮标"(difficult floats)的口头报告。
3月31日
Argo野外站在杭州召开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议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30余名专家和学者出席会议。方银霞所长代表海洋二所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并对野外站的建设背景和承担的主要工作进行了介绍。野外站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大可院士主持专家会议,刘增宏站长作了2022年度工作汇报。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野外站过去一年在组织实施我国剖面浮标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数据收集与整编、团队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也就野外站的运行、发展方向和专项浮标数据共享等方面提出了众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中国海洋大学高志远博士、野外站流动成员成里京研究员和上海海洋大学的张春玲副教授分别作了“我国深海Argo实施进展"、“全球海洋温度数据质量控制系统"和“GDCSM_Argo数据产品介绍"等3个学术报告。
3月20~24日
2023年3月20-24日,第24次国际Argo指导组会议(AST-24)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Halifax)召开,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的80余名代表通过线下和线上方式参加了会议,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陈朝晖教授、Argo野外站刘增宏站长和邢小罡副站长应邀参加线上会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亚博士列席会议。期间,邢小罡研究员、陈朝晖教授和刘增宏正高工分别就我国BGC-Argo进展、深海Argo计划及深海浮标研制进展、国产COPEX型浮标等作口头汇报。按AST会议惯例,24个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在会前以书面形式提交了2022年度Argo计划实施国家报告。
2月2日
国际Argo资料管理组召开第七次延时模式质量控制(DMQC)视频讨论会,会议由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CSIRO)Tatiana Rykova博士主持,来自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挪威和中国等国的近1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野外站吴晓芬工程师代表中国Argo参与了会议讨论。
2023年3月20-24日,第24次国际Argo指导组会议(AST-24)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Halifax)召开,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的80余名代表通过线下和线上方式参加了会议,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陈朝晖教授、Argo野外站刘增宏站长和邢小罡副站长应邀参加线上会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亚博士列席会议。期间,邢小罡研究员、陈朝晖教授和刘增宏正高工分别就我国BGC-Argo进展、深海Argo计划及深海浮标研制进展、国产COPEX型浮标等作口头汇报。按AST会议惯例,24个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在会前以书面形式提交了2022年度Argo计划实施国家报告。
2月2日
国际Argo资料管理组召开第七次延时模式质量控制(DMQC)视频讨论会,会议由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CSIRO)Tatiana Rykova博士主持,来自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挪威和中国等国的近1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野外站吴晓芬工程师代表中国Argo参与了会议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