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重要活动 >

重要活动

2018年

编辑 :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    时间 :2018-05-03 08:38:05    访问次数 :

12月21日

      应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海洋机器人卓越创新中心主任俞建成研究员邀请,国际Argo指导组成员、中国Argo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研究员许建平参加了由该所与天津深之蓝海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水下滑翔机应用技术研讨会",并作了题为“水下滑翔机与自动剖面浮标组网观测及其数据质量控制的思考"学术报告。

 

12月10日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向部科技发展司正式报送“关于申请建设‘杭州全球海洋Argo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报告",争取国家立项,以便对中国Argo计划及其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与维护相关的科技基础性工作给予长期支持。

 

12月7日

      应河海大学海洋学院院长齐义泉教授的邀请,中国Argo计划首席科学家、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许建平在参加由该院主办的“首届海洋温盐观测资料质量控制金陵论坛"期间,作了题为“国际Argo计划最新进展——迎接一个崭新的Argo观测网时代"的学术报告,并与该院师生共同探讨了与中国Argo计划实施现状及其Argo资料质量控制等相关的问题。

 

12月6日

      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许建平研究员、卢少磊助理研究员和李兆钦研究实习员参加了由河海大学组织召开的“首届海洋温盐观测资料质量控制金陵论坛",并在会上作了“如何获取‘精准’的海洋环境观测资料"和“自动剖面浮标CTD资料的质量控制"两个学术报告。会议重点讨论了海洋环境观测及其资料质量控制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会议纪要,呼吁涉海管理部门和海洋科技工作者,高度重视深海大洋调查中获取的海洋环境资料,特别是CTD资料的质量控制,全面提升海洋调查资料的质量。

 

12月2-7日

      第十九次国际Argo资料管理组(ADMT-19)会议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此次会议由美国斯克里普斯(Scripps)海洋研究所承办,ADMT-19会议之前还召开了第六次延时模式质量控制研讨会和第七次生物Argo研讨会。应会议组织方邀请,国际Argo资料管理组中国代表刘增宏高工、国际生物Argo资料管理组中国代表邢小罡副研究员和中国Argo资料中心吴晓芬助理研究员出席了本次会议。应邀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还有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数据管理中心的杨锦坤主任和董明媚副研究员,以及厦门大学王海黎教授。

 

11月26日

      德国赫姆霍兹协会海岸带研究所张文彦研究员和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Bror Fredrik Jonsson博士在SOED学术交流期间,参观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孙朝辉高工向来访客人介绍了国内Argo计划的发展状况,并就生物Argo计划的发展及国产浮标的研制情况进行了详细交流。

 

11月14日

      应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王菊英研究员邀请,中国Argo计划首席科学家、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许建平参加了由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生态环境分会与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分会联合举办的“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2018年学术年会,并作了题为“国际Argo计划实施现状与展望"的学术报告。

 

11月12日

      参加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国际海洋生态遥感及剖面浮标监测技术(Sat-Argo)高级培训班的学员,参观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中心技术人员刘增宏高工向学员们重点介绍了中国Argo计划的实施进展,以及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服务中心的运行情况等。

 

11月8日

      中国Argo计划首席科学家、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许建平专程拜访了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平台处任家荣处长,就两个多月前向叶玉江司长和李华副处长汇报中国Argo计划实施进展及其取得的成果、寻求对该计划一如既往地给予滚动支持后,根据司领导的指导意见和平台处领导的建议,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及时起草了“关于建设‘杭州全球海洋Argo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议书",一方面通过电子邮件征求平台处的修改意见建议,另一方面向新的海洋主管部门---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处领导做了汇报,并转交了经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修订完成的建议书材料,寄希望于组织实施建设长达近20年的中国Argo计划及其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能得到我国科技和海洋部门的持续、稳定支持。

 

11月7日

      中国Argo计划首席科学家、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许建平专程拜访了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何凯涛处长,就中国和国际Argo计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及其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做了简要汇报,并提交了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撰写的“关于中国Argo计划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与建议的报告",以及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编制的“关于建设‘杭州全球海洋Argo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议书"等书面汇报材料,并希望能转达且协助安排向司领导直接汇报的机会,以便听取海洋主管部门领导对中国Argo计划进一步实施的指导意见。

 

10月31日

      在世界上约50多个沿海国家和团体(其中30多个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参与布放了自动剖面浮标,还有约20个国家长期提供了后勤保障和布放船只等)的紧密合作和不懈努力下,自1999/2000年至今已经在全球海洋上陆续投放了约15000个浮标,累计获得了200万幅反映海水物理海洋(如温度和盐度等)和生物地球化学(如溶解氧、pH和硝酸盐等)性质的图像(或称“剖面"),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这也是自19世纪末深海海洋学诞生以来,各国海洋调查船在过去一百年里收集的全部剖面总量(观测深度超过1000米,约53万条)的4倍。

 

10月26日

      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副司长马新民一行参观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刘增宏高工向来访嘉宾详细介绍了Argo计划国际和国内的发展情况,并就计划执行中遇到的一些涉外问题,进行了咨询和请教。

 

10月17日

      在34个Argo成员(包括中国)的共同努力下,国际Argo计划在上个世纪末倡议建设的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于2007年10月达到由3000个自动剖面浮标组成的“核心Argo"(仅占据了全球无冰覆盖的公共水域)的建设目标后,又迎来了4000个浮标构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Argo"(拓展到了主要边缘海、两极季节性冰区和深层海域,以及海洋生物地球化学领域,并在赤道和西边界流区域加密观测)实时海洋观测网。

 

10月13日

      应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O研究所王德亮高工邀请,中国Argo计划首席科学家、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许建平在参加该所举行的“智慧海洋水下攻防"科技创新论坛期间,作了题为“自动剖面浮标与水下滑翔机及其组网海洋观测"的学术报告,并与浮标研制技术人员探讨了有关国外剖面浮标技术发展的相关问题及其前景。

 

9月24-26日

     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卢少磊助理研究员赴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西海岸码头,对即将搭载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2018南海综合航次"布放的两个HM2000型剖面浮标,进行出航前的最后测试,并向航次首席科学家万修全副教授及剖面浮标布放负责人刘泽栋博士介绍了自动剖面浮标的工作原理、海上布放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等相关事宜。

9月20日

     刘增宏高工和邢小罡副研究员一起召集组织了SOED 2018年第40次星火学术论坛,邀请法国 NKE 公司(全球 Argo 观测网浮标主要供应商之一)总经理Yves Degres先生作了题为“PROVOR / ARVOR ARGO剖面浮标"的报告。Degres先生还就该公司研制的 ProvorCTS4 多参数型浮标、DeepARVOR深海型(4000m)浮标和ProvorSPI实时通讯爬缆式潜标等新产品与中心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9月5日

     刘增宏高工赴天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交由本中心承担的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西太平洋Argo实时海洋调查"重点项目获取和制作的多个Argo数据集,兑现并落实前期由许建平研究员与石绥祥书记在天津达成的共识,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数据管理中心杨锦坤主任和董明媚副研究员出席了数据光盘的交接仪式。下一步,双方将通过已建的数据网络,及时交换各自的按分工完成的针对国内外自动剖面浮标的质控资料,更好地为国内用户提供高质量Argo资料服务。

8月31日

     中国 Argo 实时资料中心许建平研究员和刘增宏高工赴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调研,专门向韩家信主任、彭伟副主任等主要领导汇报和介绍了中国Argo计划的实施进展及存在问题,特别对国产剖面浮标的研制进展表达了关注。韩家信主任对中国Argo计划取得的成果表示了充分肯定,并简要介绍了国产剖面浮标研制的历程及其应用情况,表示将全力以赴,推进国产剖面浮标的国际认证和批量应用工作,满足全球Argo观测网用户的需求。双方还就研制国产剖面浮标专用CTD传感器的性能、进度等问题与相关研制技术人员进行了探讨。

 

8月30日

     中国 Argo 实时资料中心许建平研究员和刘增宏高工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调研,专门向石绥祥书记和海洋数据管理中心杨锦坤主任等汇报中国Argo计划执行及其资料交换现状和存在问题等,双方还就浮标资料接收、数据质量控制以及相关Argo资料质量问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并就资料质控分工、数据汇交和提交、数据质量等问题达成了共识。

 

8月30日

     应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韩桂军教授邀请,中国 Argo 实时资料中心许建平研究员和刘增宏高工顺访该学院,并为师生们作了“中国Argo计划实施现状及其展望"和“2014年以来南海次表层盐度增加研究"等两个学术报告,引起了与会师生对我国Argo计划及其资料应用前景的浓厚兴趣。魏皓教授和韩桂军教授还对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十多年来的坚持和奉献精神深表敬佩,鼓励学院师生利用Argo资料及其衍生数据产品,为我国海洋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业务应用多做贡献,也希望Argo中心能继续为中国Argo计划的组织实施及积累更长时间序列的深海大洋环境资料做出更大奉献。

 

8月30日

     中国 Argo 实时资料中心许建平研究员和刘增宏高工访问了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听取了李醒飞副院长等研制技术人员有关深海4000米自持式智能浮标的研制进展情况介绍,并就浮标海试、携带的传感器、应用范围及下一步研究计划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8月29日

     中国 Argo 实时资料中心许建平研究员和刘增宏高工拜访了原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向陈陟副司长等领导汇报了中国Argo计划实施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希望从业务渠道给予该计划长期支持。陈陟副司长对中国Argo取得的成果表示了充分肯定,并介绍了“全球立体海洋观测网"重点工程专项的主要建设内容和目前的立项状态,表示一定会重视并协调当前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建设和剖面浮标采购布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中国Argo计划的良性发展。

8月29日

     中国 Argo 实时资料中心许建平研究员和刘增宏高工拜访了原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向国际组织处唐冬梅处长等汇报了我国Argo计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并就恢复中国Argo协调小组、回收被越南渔民捕获的国产北斗剖面浮标、参加和承办国际Argo组织会议等事宜听取了唐处长的意见建议。唐冬梅处长对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十多年来代表中国参加国际Argo计划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还引荐海洋权益处相关管理人员就南海Argo区域观测网建设、回收国产剖面浮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8月27日

     中国 Argo 实时资料中心许建平研究员和刘增宏高工专程拜访了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向叶玉江司长和平台处李华副处长汇报了中国Argo计划的实施进展、取得的成果,以及科技部在过去二十年对该计划的滚动资助情况,并希望能继续得到科技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Argo资料质控和产品研制等科技基础性工作方面给予长期支持。叶司长对中国Argo计划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表示仅维持一个由400个活跃浮标组成的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还是不够的,鼓励海洋科技工作者要有更远大的发展思路,并承诺将给予该计划滚动支持,建议平台处负责人考虑纳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或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建设管理。

 

8月27日

     中国 Argo 实时资料中心许建平研究员和刘增宏高工专程拜访了国家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向李加洪副主任和王祎处长详细汇报了承担的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西太平洋Argo实时海洋调查"重点项目结题验收数据汇交受阻情况,以及在南海建立Argo区域观测网的必要性等。李加洪副主任听取汇报后,首先表达了对目前“南海Argo区域观测网"现状的担忧,以及对我国主导建设该观测网的支持;并表示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已经与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商妥,拟安排在今年下半年第一批验收名单中。

8月20日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李子昂等3名大三本科生利用暑期来中国 Argo 实时资料中心进行社会调研期间,参加了中心许建平研究员和刘增宏高工召集组织的SOED 2018年第32次星火学术论坛。两位召集人作了“船载CTD仪及自动剖面浮标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和“Argo观测资料应用"等2个学术报告,并围绕自动剖面浮标观测、Argo资料质量控制、Argo资料获取、Argo资料及其数据产品应用等内容与来访学生及参加论坛的SOED在读研究生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8月16-9月15日

     中国 Argo 实时资料中心搭载“嘉庚"号科考船执行的“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专项航次,在西太平洋海域布放了8个自动剖面浮标(其中 3个为铱星APEX 型剖面浮标、5个为PROVOR 型生物剖面浮标)。该批浮标分别由中央级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购置专项“自动剖面浮标实时海洋观测系统"项目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经费专项项目资助购置,SOED邢小罡副研究员和本中心卢少磊助理研究员专程赴厦门对该批浮标进行了布放前的最后一次技术检测,并向相关调查人员现场传授了自动剖面浮标的结构、原理,以及海上布放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7月23-24日

     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许建平研究员应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本期论坛大会主席)邀请,参加了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组织召开的第41期鳌山论坛——“透明海洋"战略研讨会,并做了题为“主导‘两洋一海’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建设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实施"的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预报中心等国内12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7月23日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60余名本科生参观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刘增宏高工向来访学生介绍了Argo计划进展及资料应用情况,并就浮标技术发展等具体问题进行了交流。

7月18日

     来自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武汉大学、河海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及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的近20名涉海专业大三学生,在参加 SOED 举办的第五届海洋夏令营期间参观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刘增宏高工扼要介绍了中国 Argo 计划的实施进展,特别是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

 

7月11日

     由上海交通大学极地与深海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办的“海洋法理论与实践"暑期国际研修班的全体学员在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访问期间参观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孙朝辉高工给来访学生简要介绍了国际 Argo 计划和中国 Argo 计划的实施进展,并科普了自动剖面浮标工作原理、资料接收过程和资料质量控制等相关知识。

7月2日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MEL)办公室主任林蒙妹一行访问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期间参观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卢少磊助理研究员给来访人员详细介绍了自动剖面浮标技术、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及中国Argo计划的实施进展情况。

6月25-30日

     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吴晓芬助理研究员应邀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CLIVAR-FIO联合暑期培训班,并做了题为“Progress of Global Argo and China Argo(全球Argo和中国Argo实施进展)"和“Premilinary studies of upper ocean heat content based on Argo data(基于Argo资料的上层海洋热含量初步研究)"的口头报告,还围绕在“两洋一海"海域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Argo观测网建设方面的合作可行性,与相关沿海国家的学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今年该培训班的主题为“海平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培训时间为一周,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主办,来自世界上34个国家的约55名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6月22日

      深圳市海洋局李喻春副局长一行在访问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期间,顺访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刘增宏高级工程师简要介绍了我国参与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的建设与运行情况,并就来访领导、专家提出的相关浮标技术问题进行解答和交流。

 

6月13日

      青岛海山海洋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立杰博士一行专访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简要介绍了该公司的总体情况,并通报了国产剖面浮标的研制和生产情况,在现场观摩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服务中心运行的同时,还听取了中心技术人员对小批量使用国产剖面浮标后的感想及其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浮标技术性能的意见和建议。双方还就共同关心的国产剖面浮标的大批量生产与应用,以及有效提升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服务中心(中国杭州)在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中的显示度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并达成了共识。

 

5月31日

      联参战保局海洋处苏振东处长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黎明碧总工的陪同下,视察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刘增宏高级工程师扼要汇报了该局于去年3月在杭州组织召开“中国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规划与年度实施方案"专家评审会后,本中心已经开展的相关准备工作情况,以及当前Argo大洋观测网建设、维护所面临的困境。苏处长在肯定中心已做工作的同时,安慰在场的科技人员继续按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要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尽早实现规划提出的建设目标而做出努力。

 

5月23日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俞建成研究员一行专访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双方就国内水下滑翔机研发进展和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并探讨了未来双方在自动剖面浮标与水下滑翔机组网观测,以及观测资料质量控制方面的合作前景。

 

5月21日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席John Walter先生、加拿大国家标准化委员会(SCC)主席Kathy Milsom女士、SCC首席执行官Chantal Guay女士和中国国家标准委副主任陈洪俊先生等一行在杭州考察期间,参观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刘增宏高工扼要介绍了国产北斗剖面浮标及其在西北太平洋和南中国海的布放及其运行,以及中国通过参与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与其他国际Argo成员国共享由中国Argo计划布放的浮标(也包括北斗剖面浮标)观测资料的情况,引起了来访客人的浓厚兴趣。

 

5月20日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雷波书记一行在访问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期间,顺访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听取了刘增宏高工就我国Argo大洋观测网建设,特别是国产北斗剖面浮标布放及运行情况的汇报。

 

5月19日

      SOED举办全国科技周公众科学日活动,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刘增宏高工和卢少磊助理研究员在海洋二所展厅,通过实物和图解介绍了国际先进的海洋观测仪器设备—自动剖面浮标及其全球Argo海洋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为前来参观的市民及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份生动的科普盛宴。

 

5月18日

      由广东财经大学2015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生组成的实习参观团,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实习期间,参观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刘增宏高工给来访学生详细介绍了自动剖面浮标技术、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及中国Argo计划的实施进展情况。

 

5月14-16日

      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曹敏杰助理研究员与浙江大学GIS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戚劲和杨许莹等一行3人,应邀为北京空间中心安装部署了一套北斗剖面浮标实时监控系统及其观测资料共享服务平台,并与位于杭州的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服务中心专线联接,具备异地实时监控海上浮标运行及其快速了解和下载浮标信息、数据的能力。

 

5月10日-6月7日

      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搭载“向阳红3"号科考船执行的“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专项航次,在西太平洋海域布放了9个自动剖面浮标(其中5个为铱星APEX型剖面浮标、4个PROVOR型生物剖面浮标)。该批浮标由中央级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购置专项“自动剖面浮标实时海洋观测系统"项目资助购置,SOED邢小罡副研究员和本中心卢少磊助理研究员专程赴厦门对该批浮标进行了布放前的最后一次技术检测,并向相关调查人员现场传授了自动剖面浮标的结构、原理,以及海上布放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5月10日

      自然资源部陆昊部长在浙江调研期间,走访了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并在李家彪院士等所、室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该所科技成果展览。陆部长在Argo展台前专门听取了李所长有关我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Argo计划的情况汇报,叮嘱中心科技人员要重视大量过期浮标对海洋环境可能造成影响,并希望Argo观测系统能为我国的防灾减灾,尤其是台风等灾害天气的预测预报提供更多的基础数据服务。

 

5月8-10日

      由“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NPOCE)"国际合作计划主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开放科学大会"在青岛召开,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近300名专家学者出席,共同就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关键科学问题等进行了研讨与展望。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刘增宏高工和吴晓芬助理研究员参加了此次会议,并通过会场展台、海报等形式,介绍了中国Argo计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免费提供的《Argo简讯》、《西太平洋Argo实时海洋调查研究文集》和“全球Argo海洋资料及数据产品(光盘)"等刊物、书籍和资料,受到了与会者的青睐。

 

5月8日

      在杭州出席“南大洋观测系统科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观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他们主要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挪威、瑞典、新西兰、韩国、土耳其、荷兰和中国等12个国家,刘增宏高级工程师介绍了国内外Argo计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并就Argo计划在南大洋和南极周边海域布放浮标及其观测的现状,与来访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4月25日

      河海大学海洋学院2014级海洋科学本科生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实习期间参观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刘增宏高级工程师做了题为“Argo资料应用"的学术报告,还简要介绍了国际和中国Argo计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并对学生们提出的有关Argo观测网维护、浮标投放和回收,以及Argo资料应用研究等问题,逐一进行了解答,引起了学生们的深厚兴趣。

 

4月18日

      中国Argo首席科学家许建平研究员一行顺访了位于海南省三亚市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受到了该所徐洪周研究员的热情接待。听取了该所情况介绍,观看了“探索一号"科考船和“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潜水器纪录片,还通过VR技术体验了深渊探测虚拟场景,参观了自主研制的国产海洋仪器设备等,并在海洋环流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室做了题为“主导‘两洋一海’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建设  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实施"的学术报告,与该室科研人员围绕“自动剖面浮标与水下滑翔机及其组网海洋观测"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4月18日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钱宏林局长在SOED副主任毛志华研究员的陪同下,考察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卢少磊助理研究员简要介绍了国际和中国Argo计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并详细汇报了我国在西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布放浮标的现状及其运行情况,并对分局长期以来对本中心在上述海域布放浮标所给予的重视和支持表示感谢。钱局长表示只要二所和Argo中心有需求,南海分局会一如既往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也希望中心收集的Argo资料,能在南海海洋预报中心得到应用并发挥作用。

 

4月17日

      科技部基础司郭志伟副司长在海洋二所和SOED国重室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刘增宏高级工程师扼要汇报了国内外Argo计划的实施进展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中国Argo计划及其Argo大洋观测网建设得到了基础司和国际司分管专项和计划的长期滚动支持,郭副司长充分肯定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的工作,并表示基础司会继续给予重视和支持。

 

 

3月23日-4月22日

      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搭载由“向阳红18"号调查船执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组织实施的“问海计划"设备海试专项航次,在西太平洋海域布放了4个铱星APEX型剖面浮标。该批浮标由中央级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购置专项“自动剖面浮标实时海洋观测系统"项目资助购置。

 

3月27日

      应邀访问SOED的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 Nikolaos Zarokanellos博士,在室主任的陪同下参观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曹敏杰助理研究员向客人介绍了中国Argo计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双方还就生物Argo浮标的投放及其资料应用进行了深入交流。

3月23日

      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搭载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负责的“问海计划"专项航次(由“向阳红18"号调查船执行),在西太平洋布放4个铱星APEX型剖面浮标,这是由SOED申报的中央级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购置专项——“自动剖面浮标实时海洋观测系统"项目资助的,卢少磊助理研究员专程赴青岛对该批浮标进行最后的技术检测,并向航次相关调查人员现场讲述了自动剖面浮标的布放步骤及注意事项。

3月19-21日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OED)2017年度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杭州召开。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刘增宏高工在会上作了题为“Recent salinity increase of the subsurface water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ince 2014"的报告;邢小罡副研究员介绍了SOED近年来在Argo和生物Argo方面的相关工作进展。

3月21日

      在杭州参加“海洋与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组委会会议的多位专家学者参观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中心技术人员刘增宏高工向来访专家学者扼要介绍了中国Argo计划的实施进展,特别是“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服务中心(中国杭州)"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3月14日

      应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研究所刘海龙特别研究员的邀请,刘增宏高工访问了该研究所,并作了题为“全球Argo观测网进展"和“Argo观测资料应用"两个学术报告,与研究所师生就Argo浮标技术发展及资料应用等进行了交流。

3月12-17日

      第十九次国际 Argo 指导组(AST-19)会议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悉尼小镇(Sidney)举行,会议由加拿大海洋科学研究所(IOS)承办。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孙朝辉高级工程师和曹敏杰助理研究员出席了本次会议,应邀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还有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董明媚助理研究员。

1月22日

      同济大学王振峰高工等4人访问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刘增宏高工向来访人员介绍了全球Argo海洋观测网数据流的相关情况,双方还就海洋资料质量控制、数据传输过程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上一篇:2020年
下一篇: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