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次国际Argo指导组年会顺利召开
编辑 :刘增宏、邢小罡、柴扉 时间
:2022-04-01 14:41:54 访问次数 :
2022年3月21-25日,第23次国际Argo指导组会议(AST-23)在摩纳哥举行,会议正值摩纳哥举办海洋周活动,来自10多个国家的90余名代表通过线下或线上方式参加了会议,杭州全球海洋Argo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首席科学家柴扉研究员、刘增宏站长和邢小罡副站长代表中国Argo应邀参会。期间,柴扉研究员和刘增宏站长分别就我国生物地球化学(BGC)Argo计划的实施及国产HM系列浮标研发进展作了汇报。

图1 视频会议现场截屏
(1)BGC-Argo投放计划
国际BGC-Argo计划稳步推进,海上活跃浮标已达到460台。BGC-Argo计划主要参与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汇报了未来的投放计划,美国未来四年内将通过SOCCOM 2和GO-BGC两个大型项目投放约620台BGC浮标;欧盟国家目前可以确保每年投放约50台、四年贡献200台浮标;其他国家目前已有明确计划投放的浮标总数约92台,包括加拿大(30)、中国(8)、印度(5)、日本(5)、挪威(13)、英国(31)。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计划投放数量差距明显,中国亟需寻找新的浮标经费来源,特别是需要继续维持我国在西北太平洋的BGC-Argo浮标区域观测网的长期运行。
(2)数据质量控制进展
BGC-Argo计划在发展观测网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数据的质量控制,目前已成立了辐照度、叶绿素和后向散射系数三个延时质控小组,预计今年年底或2023年将形成三个参量的标准延时质控方法。
(3)新型传感器的尝试
一些新型的传感器开始在Argo平台上进行尝试,如:加拿大试验了高精度的单通道PAR传感器以及湍流测量仪;德国和法国开始在Argo浮标上安装Trios公司生产的RAMSES高光谱辐照度计;法国和澳大利亚开始使用携带观测浮游动物与大型碎屑的UVP6;德国尝试CONTROS公司生产的二氧化碳分压传感器,此外还比较了Trios公司生产的硝酸盐传感器OPUS,证实其表现与目前BGC-Argo浮标上统一安装的海鸟公司生产的Deep SUNA相当。由于目前Argo浮标上90%的传感器被美国海鸟垄断,加拿大、法国、德国有明显的支持本国传感器产品的倾向,中国亟需发展国产BGC-Argo传感器技术,才能在将来的BGC-Argo浮标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
(4)传感器与浮标研发
传感器方面,美国海鸟公司正在试验新型的溶解氧传感器SBS83,以替代目前的SBE63,新传感器具有更高的信噪比,且可以进行空气测量,通过空气校正后数据具有比Aanderaa 4330更高的精度;美国海鸟公司正在试验新型的ECO传感器,可以测量两种叶绿素荧光,分别通过440nm和470nm激发光激发695nm的叶绿素荧光,可用以分析浮游植物的色素比例;美国蒙特利海湾研究所(MBARI)目前正在研发新型的pH传感器Gasket DuraFET,以替代目前海鸟公司生产的Deep SeaFET,新传感器结构更简单、组装更容易。BGC浮标研发方面,美国Scripps研究所为国际BGC-Argo计划研发了新型的SOLO II浮标,中国也在2021年成功投放了第一台国产BGC-Argo浮标HM2000-DO。
(5)观测间隔
2、AST-23会议
(1)Argo现状
国际Argo指导组(AST)联合主席Susan Wijffels教授代表国际Argo计划作了题为“Towards implementation of OneArgo"的主旨报告。她指出,OneArgo计划获得联合国海洋十年的批准对于海洋研究与业务应用来说是十分期待的事情,吸引了丹麦、葡萄牙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加入。但是,OneArgo的实施面临众多挑战,如传感器、浮标性能和供货周期近来出现下降趋势,疫情影响下供应链出现问题,浮标价格持续上涨等。未来浮标的布放区域需要更为合理的设计,需要加强浮标布放方面的协调,Argo数据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各国资料中心面临很大压力,需要加强技术和问题解决方面的合作。深海和BGC Argo浮标的工作寿命目前仅为核心Argo浮标的一半,1:1的浮标替换比例将会导致整个观测网浮标数量的下降,因此核心Argo浮标的布放数量不应减少。
国际Argo技术协调员、OceanOPS的Mathieu Belbeoch先生则从全球Argo观测网运维现状角度进行了汇报。他专门在会前阅读了各国提交的Argo执行年度报告,发现报告中提供的2022年计划布放的浮标数量与OceanOPS网站登记的浮标数量存在不匹配的情况,有些国家去年实际纳入国际Argo计划管理的浮标数量与计划有较大出入,这导致国际Argo很难准确评估整个观测网的发展趋势。最近几年,浮标布放数量持续下降,其中2021年布放数量仅800余个,低于Argo观测网可持续发展的最低线,加上浮标死亡率的上升(每年约22%)和通货膨胀,Argo观测网运维面临很大压力。当前,全球24个国家维持了近4000个活跃浮标,其中10个主要国家维持了95%的浮标。从区域来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浮标数量较为稳定,印度洋的浮标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且浮标平均工作寿命快到期,需要各国作出努力,但受疫情影响,缺少搭载布放机会问题仍无法很好解决,而边缘海的浮标数量持续下降,南大洋的情况有所改善,但仍然只维持了预期50%的量。热带太平洋(TPOS)和湾流区域的浮标分布情况较好,约完成预期的80%。最后,他呼吁各国在布放浮标前尽可能查看其他国家的布放计划,以免太多重复,同时应提前共享布放计划。随后,BGC-Argo、Deep Argo和极地Argo三个工作组分别进行了汇报,汇报内容主要包括观测网现状、各国浮标布放计划、浮标技术和数据质量控制等。
Claire Gourcuff先生代表欧洲Argo计划介绍了最新进展。欧洲Argo目前有19个合作伙伴,目标是维持全球Argo观测网内1/4的浮标数量。2019-2022年,欧盟向该计划资助400万欧元,主要工作包括优化核心Argo布放、测试RBR CTD传感器,向BGC、深海和高纬度海区拓展,提升欧洲Argo在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和欧洲海洋观测系统(EOOS)中的显示度,欧洲Argo还将于今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承办第7届国际Argo科学研讨会。来自丹麦和印度尼西亚的代表分别就各自国家加入Argo计划进行了发言,介绍了未来浮标布放计划,AST联合主席对于他们的加入表示热烈欢迎。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的Emily Smith女士介绍了Argo在NOAA业务化飓风预报中的应用。在NOAA,Argo数据已经用于飓风耦合模式HWRF的初始条件,可望提高飓风强度预报精度,同时,在2021年飓风季节在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开展了Argo加密观测,通过飞机在飓风路径附近空投安装波浪传感器的ALAMO型浮标,取得了较好的观测结果。
(2)数据管理
法国IFREMER的S. Pouliquen女士代表Argo资料管理组(ADMT)汇报了去年12月召开的ADMT-22会议的总结。随着Argo计划迈入OneArgo,各国资料中心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导致每年的行动条款不能及时执行;延时模式质量控制(DMQC)进展良好,约87%待DMQC的浮标得到了及时的DMQC;Argo数据进入GTS的时效性仍保持很好的状态,约95%的浮标数据在12小时内通过GTS发布。随着新型浮标和传感器类型的不断推出,各国Argo资料中心的数据处理系统越来越复杂,使得数据中心之间的软件方面的合作很困难,但ADMT建议可以共享一些有用的库文件。这几年,ADMT已经注意到SBE41 CTD传感器出现异常盐度漂移问题,但对整个Argo数据库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目前还无法完全评估。
美国华盛顿大学Annie Wong博士介绍了加拿大RBBargo 2000米级CTD观测数据的质控以及在Argo数据系统中发布的最新进展。去年召开的ADMT-22会议已经一致同意安装RBRargo 2000米级CTD的Argo浮标获取的观测数据,经质量控制和校正后能以“好"的质控标记进入Argo数据库,但得区分传感器的出厂批次,2021年4月前的CTD由于使用相同的压缩系数,需要首先进行压缩系数的校正。至此,经过5年多的努力,加拿大RBR公司生产的2000米级CTD传感器正式得到国际Argo的认可。
(3)浮标、传感器技术讨论
按照惯例,AST-23会议专门安排了一天时间内部讨论浮标和传感器技术进展,主要包括冰下浮标、核心Argo浮标、深海浮标和BGC浮标,以及BGC传感器的研制进展。野外站刘增宏站长代表我国汇报了青岛海山海洋装备有限公司研制和生产的HM2000、HM4000和6000型浮标的技术进展。对于冰下浮标,国际Argo关心的还是浮标在水下定位问题,由于季节性冰覆盖,浮标在冬季无法浮出水面传输数据和定位,因此需要使用一定的方法来估算冰下剖面的位置。当前,核心Argo浮标的技术已比较成熟,各国浮标制造商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浮标工作寿命和稳定性,并向小型化发展。深海浮标的技术问题仍然存在,如日本和英国布放的APEX_D型浮标仍存在不少问题,导致有些浮标过早停止工作或CTD采样出现错误,而且浮标生产商美国TWR公司对于用户的技术反馈并不积极,导致日本宣布暂停订购该型浮标;我国研制的HM4000型浮标,安装的RBR 6000米级CTD传感器出现压力依赖误差,有个别浮标还存在与CTD通信故障,导致浮标无法正常下潜;SOLO_D型浮标已经按照国际Argo的要求,增加上浮阶段的CTD采样,采样深度为1000米,对于浮标工作寿命没有太大影响。
Argo数据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新的BGC要素不断加入,传感器出现批次性质量问题,导致各国Argo资料中心同样面临很大压力,因此,国际Argo指导组呼吁加强资料中心间的合作,在浮标数据解码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分享代码和经验,从而避免重复性的工作。
通过会议,提出几点与会的认识与对策建议,供主管部门决策参考:
1、需要尽快制定专项Argo数据分级共享策略
近几年,我国Argo观测网内浮标数量不断减少,至2022年3月仅71个浮标在位工作,占全球总浮标数的1.8%,国际排名已掉至第10位。但近几年我国布放的剖面浮标数量并不少,如我国正在实施的几个专项在相关海域布放了大量国产剖面浮标,在“两洋一海"获取了大量浮标观测数据,但因缺少明确的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导致这些浮标至今未纳入我国Argo计划管理,数据无法参与国际共享与交换。因此,亟需主管部门组织军地双方专家,制订科学而有效的专项浮标数据共享管理办法,部分浮标观测数据参与国际共享与交换。
2、Argo基础性工作需纳入业务化体系
杭州全球海洋Argo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原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长期负责我国Argo大洋观测网的组织实施工作,是国际Argo认可的11个国家级Argo资料中心之一,我国布放的95%以上的Argo浮标均通过该站处理和分发数据,每天收集和整编的全球Argo数据已业务化推送至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等单位,并研制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据产品,近年来在生物地球化学Argo区域观测网建设、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和示范应用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产出。然而,该站负责的这项基础性工作一直未纳入业务化体系,缺少稳定的运行经费,需依赖科研项目来支撑,不利于专业人才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建议主管部门尽快将Argo野外站的业务工作纳入部业务化体系,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
一、会议概况
按照议程,本次会议为期5天,包括“BGC-Argo科学组年会"、“AST执行组会议"、“联合国海洋十年论坛"、“AST正式会议"和“浮标技术研讨会"等5个部分。除了24日“浮标技术进展"的讨论只允许Argo团队人员参加外,其余会议所有注册人员均可参加。其中,BGC-Argo科学组年会由两位联合主席—美国加州蒙特利湾水族研究所Kenneth Johnson研究员和法国LOV海洋学实验室Herve Claustre教授共同主持,AST-23会议和浮标技术的相关讨论由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Susan Wijffels教授和英国海洋中心King Brain教授共同主持,会前由国际水文组织(IHO)主任Mathias Jonas先生和摩纳哥勘探研究所主任G. Bessero先生分别致欢迎辞。按AST会议惯例,22个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或Argo组织在会前以书面形式提交了2021年度Argo计划实施国家报告。
图1 视频会议现场截屏
二、会议主要内容
1、BGC-Argo会议(1)BGC-Argo投放计划
国际BGC-Argo计划稳步推进,海上活跃浮标已达到460台。BGC-Argo计划主要参与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汇报了未来的投放计划,美国未来四年内将通过SOCCOM 2和GO-BGC两个大型项目投放约620台BGC浮标;欧盟国家目前可以确保每年投放约50台、四年贡献200台浮标;其他国家目前已有明确计划投放的浮标总数约92台,包括加拿大(30)、中国(8)、印度(5)、日本(5)、挪威(13)、英国(31)。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计划投放数量差距明显,中国亟需寻找新的浮标经费来源,特别是需要继续维持我国在西北太平洋的BGC-Argo浮标区域观测网的长期运行。
(2)数据质量控制进展
BGC-Argo计划在发展观测网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数据的质量控制,目前已成立了辐照度、叶绿素和后向散射系数三个延时质控小组,预计今年年底或2023年将形成三个参量的标准延时质控方法。
(3)新型传感器的尝试
一些新型的传感器开始在Argo平台上进行尝试,如:加拿大试验了高精度的单通道PAR传感器以及湍流测量仪;德国和法国开始在Argo浮标上安装Trios公司生产的RAMSES高光谱辐照度计;法国和澳大利亚开始使用携带观测浮游动物与大型碎屑的UVP6;德国尝试CONTROS公司生产的二氧化碳分压传感器,此外还比较了Trios公司生产的硝酸盐传感器OPUS,证实其表现与目前BGC-Argo浮标上统一安装的海鸟公司生产的Deep SUNA相当。由于目前Argo浮标上90%的传感器被美国海鸟垄断,加拿大、法国、德国有明显的支持本国传感器产品的倾向,中国亟需发展国产BGC-Argo传感器技术,才能在将来的BGC-Argo浮标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
(4)传感器与浮标研发
传感器方面,美国海鸟公司正在试验新型的溶解氧传感器SBS83,以替代目前的SBE63,新传感器具有更高的信噪比,且可以进行空气测量,通过空气校正后数据具有比Aanderaa 4330更高的精度;美国海鸟公司正在试验新型的ECO传感器,可以测量两种叶绿素荧光,分别通过440nm和470nm激发光激发695nm的叶绿素荧光,可用以分析浮游植物的色素比例;美国蒙特利海湾研究所(MBARI)目前正在研发新型的pH传感器Gasket DuraFET,以替代目前海鸟公司生产的Deep SeaFET,新传感器结构更简单、组装更容易。BGC浮标研发方面,美国Scripps研究所为国际BGC-Argo计划研发了新型的SOLO II浮标,中国也在2021年成功投放了第一台国产BGC-Argo浮标HM2000-DO。
(5)观测间隔
BGC-Argo计划的一个特别工作组,与参会国家代表讨论了观测间隔的重要性。目前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通常设定“整日"的观测间隔,如24小时(1天)或240小时(10天),这样观测间隔的优势在于可以在时间序列中去除昼夜尺度的变化(如总是正午或午夜观测),更易于分析天气尺度或季节内变化特征,而劣势在于容易导致某一区域的阵列数据在昼夜尺度上的时间分布不均匀(如更多的白天或夜晚的数据),为建立网格化数据、再分析数据带来困扰。这一工作组呼吁各国考虑“非整日"的观测周期,如26小时或242小时。
2、AST-23会议
(1)Argo现状
国际Argo指导组(AST)联合主席Susan Wijffels教授代表国际Argo计划作了题为“Towards implementation of OneArgo"的主旨报告。她指出,OneArgo计划获得联合国海洋十年的批准对于海洋研究与业务应用来说是十分期待的事情,吸引了丹麦、葡萄牙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加入。但是,OneArgo的实施面临众多挑战,如传感器、浮标性能和供货周期近来出现下降趋势,疫情影响下供应链出现问题,浮标价格持续上涨等。未来浮标的布放区域需要更为合理的设计,需要加强浮标布放方面的协调,Argo数据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各国资料中心面临很大压力,需要加强技术和问题解决方面的合作。深海和BGC Argo浮标的工作寿命目前仅为核心Argo浮标的一半,1:1的浮标替换比例将会导致整个观测网浮标数量的下降,因此核心Argo浮标的布放数量不应减少。
国际Argo技术协调员、OceanOPS的Mathieu Belbeoch先生则从全球Argo观测网运维现状角度进行了汇报。他专门在会前阅读了各国提交的Argo执行年度报告,发现报告中提供的2022年计划布放的浮标数量与OceanOPS网站登记的浮标数量存在不匹配的情况,有些国家去年实际纳入国际Argo计划管理的浮标数量与计划有较大出入,这导致国际Argo很难准确评估整个观测网的发展趋势。最近几年,浮标布放数量持续下降,其中2021年布放数量仅800余个,低于Argo观测网可持续发展的最低线,加上浮标死亡率的上升(每年约22%)和通货膨胀,Argo观测网运维面临很大压力。当前,全球24个国家维持了近4000个活跃浮标,其中10个主要国家维持了95%的浮标。从区域来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浮标数量较为稳定,印度洋的浮标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且浮标平均工作寿命快到期,需要各国作出努力,但受疫情影响,缺少搭载布放机会问题仍无法很好解决,而边缘海的浮标数量持续下降,南大洋的情况有所改善,但仍然只维持了预期50%的量。热带太平洋(TPOS)和湾流区域的浮标分布情况较好,约完成预期的80%。最后,他呼吁各国在布放浮标前尽可能查看其他国家的布放计划,以免太多重复,同时应提前共享布放计划。随后,BGC-Argo、Deep Argo和极地Argo三个工作组分别进行了汇报,汇报内容主要包括观测网现状、各国浮标布放计划、浮标技术和数据质量控制等。
Claire Gourcuff先生代表欧洲Argo计划介绍了最新进展。欧洲Argo目前有19个合作伙伴,目标是维持全球Argo观测网内1/4的浮标数量。2019-2022年,欧盟向该计划资助400万欧元,主要工作包括优化核心Argo布放、测试RBR CTD传感器,向BGC、深海和高纬度海区拓展,提升欧洲Argo在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和欧洲海洋观测系统(EOOS)中的显示度,欧洲Argo还将于今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承办第7届国际Argo科学研讨会。来自丹麦和印度尼西亚的代表分别就各自国家加入Argo计划进行了发言,介绍了未来浮标布放计划,AST联合主席对于他们的加入表示热烈欢迎。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的Emily Smith女士介绍了Argo在NOAA业务化飓风预报中的应用。在NOAA,Argo数据已经用于飓风耦合模式HWRF的初始条件,可望提高飓风强度预报精度,同时,在2021年飓风季节在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开展了Argo加密观测,通过飞机在飓风路径附近空投安装波浪传感器的ALAMO型浮标,取得了较好的观测结果。
(2)数据管理
法国IFREMER的S. Pouliquen女士代表Argo资料管理组(ADMT)汇报了去年12月召开的ADMT-22会议的总结。随着Argo计划迈入OneArgo,各国资料中心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导致每年的行动条款不能及时执行;延时模式质量控制(DMQC)进展良好,约87%待DMQC的浮标得到了及时的DMQC;Argo数据进入GTS的时效性仍保持很好的状态,约95%的浮标数据在12小时内通过GTS发布。随着新型浮标和传感器类型的不断推出,各国Argo资料中心的数据处理系统越来越复杂,使得数据中心之间的软件方面的合作很困难,但ADMT建议可以共享一些有用的库文件。这几年,ADMT已经注意到SBE41 CTD传感器出现异常盐度漂移问题,但对整个Argo数据库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目前还无法完全评估。
美国华盛顿大学Annie Wong博士介绍了加拿大RBBargo 2000米级CTD观测数据的质控以及在Argo数据系统中发布的最新进展。去年召开的ADMT-22会议已经一致同意安装RBRargo 2000米级CTD的Argo浮标获取的观测数据,经质量控制和校正后能以“好"的质控标记进入Argo数据库,但得区分传感器的出厂批次,2021年4月前的CTD由于使用相同的压缩系数,需要首先进行压缩系数的校正。至此,经过5年多的努力,加拿大RBR公司生产的2000米级CTD传感器正式得到国际Argo的认可。
(3)浮标、传感器技术讨论
按照惯例,AST-23会议专门安排了一天时间内部讨论浮标和传感器技术进展,主要包括冰下浮标、核心Argo浮标、深海浮标和BGC浮标,以及BGC传感器的研制进展。野外站刘增宏站长代表我国汇报了青岛海山海洋装备有限公司研制和生产的HM2000、HM4000和6000型浮标的技术进展。对于冰下浮标,国际Argo关心的还是浮标在水下定位问题,由于季节性冰覆盖,浮标在冬季无法浮出水面传输数据和定位,因此需要使用一定的方法来估算冰下剖面的位置。当前,核心Argo浮标的技术已比较成熟,各国浮标制造商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浮标工作寿命和稳定性,并向小型化发展。深海浮标的技术问题仍然存在,如日本和英国布放的APEX_D型浮标仍存在不少问题,导致有些浮标过早停止工作或CTD采样出现错误,而且浮标生产商美国TWR公司对于用户的技术反馈并不积极,导致日本宣布暂停订购该型浮标;我国研制的HM4000型浮标,安装的RBR 6000米级CTD传感器出现压力依赖误差,有个别浮标还存在与CTD通信故障,导致浮标无法正常下潜;SOLO_D型浮标已经按照国际Argo的要求,增加上浮阶段的CTD采样,采样深度为1000米,对于浮标工作寿命没有太大影响。
三、体会与建议
AST-23会议是国际Argo推出的“OneArgo"行动计划正式获得联合国“海洋十年"批准的背景下召开的,又恰逢摩纳哥举行海洋周活动,因此会议得到了各参与国的高度重视,为期5天的会议虽受时差等因素的影响而进行了压缩,但仍按照预定的议程顺利的展开了讨论交流。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仍在持续,各国浮标布放受搭载航次缩减的影响仍然很明显,导致OneArgo计划的顺利实施面临众多困难和挑战,因此,国际Argo组织呼吁各国加强浮标布放计划的协调,减少区域性的重复布放,有效利用浮标资源,同时对浮标和传感器的长期工作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BGC-Argo计划的实施正困扰于传感器价格的不断上涨,各国购买浮标的价格存在很大差异。Argo数据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新的BGC要素不断加入,传感器出现批次性质量问题,导致各国Argo资料中心同样面临很大压力,因此,国际Argo指导组呼吁加强资料中心间的合作,在浮标数据解码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分享代码和经验,从而避免重复性的工作。
通过会议,提出几点与会的认识与对策建议,供主管部门决策参考:
1、需要尽快制定专项Argo数据分级共享策略
近几年,我国Argo观测网内浮标数量不断减少,至2022年3月仅71个浮标在位工作,占全球总浮标数的1.8%,国际排名已掉至第10位。但近几年我国布放的剖面浮标数量并不少,如我国正在实施的几个专项在相关海域布放了大量国产剖面浮标,在“两洋一海"获取了大量浮标观测数据,但因缺少明确的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导致这些浮标至今未纳入我国Argo计划管理,数据无法参与国际共享与交换。因此,亟需主管部门组织军地双方专家,制订科学而有效的专项浮标数据共享管理办法,部分浮标观测数据参与国际共享与交换。
2、Argo基础性工作需纳入业务化体系
杭州全球海洋Argo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原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长期负责我国Argo大洋观测网的组织实施工作,是国际Argo认可的11个国家级Argo资料中心之一,我国布放的95%以上的Argo浮标均通过该站处理和分发数据,每天收集和整编的全球Argo数据已业务化推送至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等单位,并研制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据产品,近年来在生物地球化学Argo区域观测网建设、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和示范应用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产出。然而,该站负责的这项基础性工作一直未纳入业务化体系,缺少稳定的运行经费,需依赖科研项目来支撑,不利于专业人才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建议主管部门尽快将Argo野外站的业务工作纳入部业务化体系,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