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国际Argo资料管理组会议在中国天津召开
第七次国际Argo资料管理组会议于2006年11月1-3日在天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召开,这是我国继2003年承办“第五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 议"后又一次承办国际Argo计划的相关会议。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刘增宏助理研究员、孙朝辉和宁鹏飞硕士研究生代表“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出 席了本次会议。
一、 会议简况
第七次国际Argo资料管理组会议由Argo资料管理组联合主席—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IFREMER)的Sylvie Pouliquen女士和美国短期数值气象与海洋中心(FNMOC)的Mark Ignaszewski博士主持。来自世界上9个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法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的36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中国代表7人。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林绍花主任,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资料处理部相文熙副主任、纪风颖研究员及董明媚硕士等出席了会议。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李海清司长和海洋环境保护司林山青副司长分别为本次会议致辞,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表示中国将继续参与国际Argo计划及Argo浮标的布 放。

二、 主要议程与讨论要点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包括:(1)Argo计划的执行状况;(2)实时资料管理现状;(3)Argo资料的轨迹数据处理建议(来自韩国Argo轨迹研讨会的 反馈);(4)Argo全球资料中心的服务;(5)数据格式;(6)延时模式质量控制;(7)Argo参考数据集;(8)Argo区域资料中心建设状况; (9)全球Argo资料集。 本次会议集中了国际Argo科学组成员、全球Argo资料中心和各国Argo资料中心的资料管理人员和资料处理的技术人员,围绕Argo资料实时质量控 制、数据格式、延时模式质量控制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讨论,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Argo资料管理的现状,看到了与国外的差距,并为做好下一步工作有了比较 明确的方向。
下面将本次会议讨论的几个主要议题概述如下:
1、国际Argo计划现状
截止2006年10月,全球大洋中正常工作的浮标已达2602个,大部分浮标在海上工作时间为1-2年,所以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还是一个 “年轻"的观测网。2005年以来,智利、墨西哥、巴西、哥斯达黎加及阿根廷等国相继加入国际Argo计划,国际Argo计划的成员国不断壮大。美国、法 国、澳大利亚、英国、印度、日本、韩国、加拿大和中国等9个国家已经建立了国家Argo资料中心,负责本国Argo浮标资料的处理和分发。截止2006年 10月,全球Argo资料中心已收集了4173个浮标的27万多组观测数据,其中有75000条剖面经过了延时模式质量控
2、Argo实时资料管理现状
各国Argo资料中心实时质量控制过程已进一步得到改进和完善,但一些Argo资料依然存在问题。如法国Coriolis资料中心的 C.Coatanoan博士在会上例举了Argo浮标观测的剖面底部有大的毛刺、剖面位置有误(速度检验不合格)和密度反转等问题,建议各资料中心认真检 查其实时质量控制软件,并在本月底前向各资料中心发送一些带有问题的Argo资料,以便让各资料中心进行检测,以此来发现各资料中心实时质量控制软件中可 能存在的问题。
澳大利亚CSIRO资料中心的Ann Thresher女士介绍了APEX浮标观测的实时表层压强的校正问题。她分析了各种类型浮标测量表层压强的区别,演示了他们所投放的浮标测量到的表层压 强变化情况,以及对盐度数据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压力传感器的工作状态,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英国南安普敦海洋中心的Brian King教授回顾了今年在韩国召开的Argo轨迹研讨会(中国未派代表参加)上提出的一些问题的反馈,分析了各资料中心提供的Argo轨迹文件中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各国资料中心对轨迹文件进行检查和修改。
3、Argo延时模式质量控制
随着越来越多的经延时模式质量控制后的Argo资料的上传共享,Argo资料的精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还存在一些比较难以处理的浮标资料,而 且,各国Argo资料中心所提供的资料格式也还没有统一。英国南安普敦海洋中心的Brian King教授介绍了今年10月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召开的“第二届国际Argo延时模式质量控制研讨会"所讨论的相关内容,如盐度资料的实时校正、热 滞后校正及表层压强校正等,以及会议最终形成的决议。Annie Wong博士展示了新的延时模式盐度校正工具(OW),该方法集中了早期提出的WJO方法和B?hme方法的优点,建议各国Argo资料中心试应用,并及 时反馈改进意见和建议。日本JAMSTEC的Taiyo Kobayashi博士分析了装有溶解氧传感器的浮标观测资料,并对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几乎所有浮标观测的溶解氧资料都要比船只采 水样测定的值低,其原因目前还不清楚。
4、Argo区域中心建设状况
大西洋Argo区域中心分为南、北大西洋两个区域中心,分别建在美国AOML和法国Coriolis资料中心。主要负责大西洋Argo浮标布放的 合作、大西洋Argo浮标观测网运行状况的监测、延时模式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参考数据集的改进、区域中心成员间的数据共享以及大西洋数据产品的开发等。大 西洋Argo区域中心的成员大多来自欧盟,所以其运行状况较好。其中Coriolis资料中心利用Argo资料结合XBT、CTD及锚碇浮标的资料,获得 了大西洋三维温、盐度分析场(http://www.ifremer.fr/co/co0401/html/en/atlantic_ocean/browse.htm);AOML资料中心利用Argo剖面资料制作了大西洋混合层及温、盐度季节性气候态分布图集等(http://www.aoml.noaa.gov/phod/sardac/products/index.php)。
印度洋Argo区域中心的建设主要由印度海洋信息中心(INCOIS)承担,目前该中心主要负责印度洋Argo浮标运行状况的监测,收集印度洋的Argo浮标资料和CTD资料,并对参考数据集进行更新,利用Argo资料制作SSS、SST及海水热容量等产品。
目前,已加入或准备加入太平洋Argo区域中心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和中国等国,该中心由美国夏威夷大学国际太平洋研究中心 (IPRC)负责建设,中心网址为:http://apdrc.soest.hawaii.edu/argo/。承担的主要任务有:监测太平洋的Argo 浮标观测网,对该海区的Argo资料与CTD资料进行比较和评估,向投放浮标的负责人(PI)提供信息反馈和制作相关的资料产品等。目前该中心提供的产品 主要包括全球中/表层流速、日本海浮标轨迹和温、盐度场,以及太平洋温盐度场异常等;此外,该中心还负责更新太平洋参考数据集,用于太平洋海域Argo资 料的延时模式质量控制。
南大洋Argo区域中心主要由英国海洋资料中心(BODC)负责建设,目前承担的主要任务有:南大洋Argo浮标观测网的监测和更新南大洋的参考数据集等。同时,该中心还把Argo资料同化进入海洋-大气预报模式(FOAM),得到了南极的温、盐度和流场(http://www.bodc.ac.uk/projects/international/argo/southern_ocean/browse_products/)。
5、全球Argo资料集
全球Argo资料集(GADR)主要由美国NOAA的海洋数据中心(NODC)负责归档和更新(http://www.nodc.noaa.gov/argo/index.htm)。该数据集每月更新一次,同时发布数据系统监测信息等。NODC还为Argo用户开发了一套数据浏览工具—Ocean Data Explorer(ODE)。
三、建议
通过本次会议,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国际Argo计划进展顺利,Argo资料的管理已经愈来愈得到各沿海国的重视,并不断有新的资料产品推陈出新。 但相比之下,我国虽已建立了Argo资料中心,开展了Argo资料实时和延时质量控制,但进展比较缓慢,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如实时质量控制软件采 用了AOML开发的程序,虽能自动处理接收到的Argo浮标资料,并能按照国际Argo资料管理组规定的检测步骤对浮标资料进行检验,但还未开展对浮标资 料中可能存在的SBE传感器热滞后进行校正;延时模式盐度校正采用了WJO方法,并于2005年开始向Argo全球资料中心上传了经延时模式质量控制的部 分浮标资料,但还缺乏对大批量浮标资料进行延时模式处理的能力;还未建立延时模式质量控制系统,以及对表层压强的校正工作也仍未开展等等。鉴于此现状,提 出几点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1.为向国内用户提供高质量的Argo资料,需要尽快建立中国Argo资料延时模式质量控制系统,该系统将包括原始数据的收集、SBE传感器热滞 后校正、直观质量检验(使用Scripps海洋研究所开发的Matlab软件)、WJO(或OW)方法延时盐度校正以及校正后数据的上传等。该系统的建立 将会大大提高我国对Argo资料延时模式处理的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中的地位和声誉。
2.希望国家科技部、国家海洋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继续对中国Argo计划给予重视和支持,尤其是对Argo资料实时/延时模式质量 控制方法研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使我国在处理全球海洋中的Argo资料时不落后于其他国家,并为广大国内用户提供高质量的Argo资料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