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

第十四次国际Argo资料管理组会议—中国国家报告

编辑 :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    时间 :2013-10-10 18:56:00    访问次数 :

  第十四次国际Argo资料管理组会议于2013年10月14-18日在英国利物浦举行。根据惯例,各国需在会前提交书面国家报告,由中国Argo资料中心(天津)和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杭州)共同完成并向国际Argo资料管理组提交了中国国家报告。

1、基本情况

1.1  资料接收情况

2012年11月至2013年9月期间,中国共接收了来自94个Argo浮标的观测资料,其中8个浮标为Arvor型,13个为PROVOR型,其余73个浮标均为APEX型(73个APEX型Argo浮标中的26个采用铱卫星通讯,其中2个还加载了溶解氧传感器)。这些浮标主要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组织投放。截止2013年10月5日,仍有78个浮标在海上正常工作。

1.2  数据上传GTS

中国Argo剖面浮标的观测资料仍由法国Argos卫星服务中心(CLS)帮助上传至GTS(全球通信系统)。

1.3  实时资料上传全球Argo资料中心

从上一次资料管理组会议召开至今,中国已经向全球Argo资料中心(GDACs)提交了3607条经过实时质量控制的Argo剖面资料,但尚未提交经过实时校正的Argo剖面文件。不过,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的科研人员正在编写相关程序,估计在2013年底前可以完成该项任务。

1.4  延时模式质量控制

2013年10月,中国向GDACs提交了5107条经过延时质量控制的观测剖面。至此,中国Argo已经提交了总共11673条经过延时模式质量控制的Argo剖面资料。

1.5  Argo网站

目前,中国建有两个Argo网站,分别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日常维护。其中国家海洋信息中心(http://www.argo.gov.cn)主要负责处理由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提供的Argo浮标观测资料;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http://www.argo.org.cn)则负责处理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提供和投放的Argo浮标观测资料。两个网站都提供所有浮标剖面文件、元数据文件和轨迹文件等下载服务。

1.6  Argo资料应用

Argo资料已被广泛应用于业务化预测预报和科学研究中,并且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他们的论文中用到Argo资料。比如,Argo资料被应用到国家气候中心BCC-GODAS业务化同化系统中,而该系统的输出结果已经被收录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IRI/LDEO 气候数据库中;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开发了一个时长为23年、包含温盐和流场数据的区域再分析产品,其中Argo数据是其最重要的资料源;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利用Argo资料开发了一个时空分辨率为2º×1º、垂向13层(0-630 米)、逐月的热带太平洋温盐再分析产品;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也在利用Argo近表层温度(NST)数据开展验证全球海洋TMI和AMSR-E 海表温度(SST)数据的工作。另外,对海洋二号卫星的SST数据与Argo NST的比较工作也正在进行中;而投放于西北太平洋的铱卫星浮标也被用于海洋上层对热带气旋的响应研究中。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已经建立起一套可以剔除异常位置数据的Argo轨迹资料质量控制系统,再根据J. J. Park方法,由Argo轨迹数据计算得到全球月平均海表及中层流场,相关资料可以从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网站下载获得。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Argo资料开发了一个空间分辨率为1º×1º、逐月的网格化温盐数据集(2004/12-2012/12)。

2、延时模式质量控制情况

中国Argo技术人员一般每年对所有Argo数据执行一次延时模式质量控制,海表压力误差订正、热滞后和OW盐度校正方法等被应用到延时模式质量控制系统中。延时模式质量控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在西边界流(如黑潮)区域缺少历史船载CTD仪观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