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科学研究 > 航次报告 >

航次报告

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业务经费项目(Argo浮标布放)航次报告

编辑 :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    时间 :2014-04-03 11:06:34    访问次数 :

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业务经费项目

(Argo浮标布放)航次报告

(2013年12月-2014年1月)

 

一、任务来源

   本航次布放的10个Argo浮标,其中8个浮标来源于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业务费项目“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海域Argo剖面浮标观测”。该项目的目标是为了加强灾害性天气情况下的实时海洋观测,拟采用装载铱卫星通讯系统的Argo浮标对西北太平洋海域进行强化观测,获取热带气旋生成海域及移动路径上的温、盐度和溶解氧等要素的剖面观测资料,从而为研究海洋对热带气旋(或台风)的响应或反馈机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另外2个浮标则来源于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西太平洋Argo实时海洋调查”。而该项目的研究目标之一是,在西太平洋海域分批布放35个Argo剖面浮标,强化我国Argo大洋观测网的实时监测能力,以满足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对现场观测数据的需求。

二、调查船

   本航次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图1)执行。该船的主要性能如下:
 

船长:99.6米    
型宽:17.8米
设计吃水:5.6米   
设计排水量:4864吨    
自持力:60天                   
续航力:15000海里
最大航速:15节
载员:80人
造船厂: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建成日期:2011年11月
隶属单位: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图1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

 

 

三、组织落实

   Argo剖面浮标布放任务主要搭载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综合科考船执行的973计划“热带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暖池的结构特征、变异机理和气候效应”项目(简称暖池973项目)调查航次的航途中(图2)完成。该航段始于2013年12月12日,结束于2014年1月21日,历时41天。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汪嘉宁博士担任首席科学家,调查队由3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其中Argo浮标布放任务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汪嘉宁博士负责实施。

图2 暖池973项目航次航线及Argo浮标设计布放站位(包含备选站位)

四、调查区域与测站位置

   本航次调查区域位于129—140ºE、0—15ºN所包围的西北太平洋海域,期间共布放了10个剖面浮标(表1),实际布放位置详见图3。

   浮标布放工作始于2013年12月31日,结束于2014年1月9日。

图3 Argo剖面浮标实际布放位置分布

五、调查项目与内容

   布放10个APEX型剖面浮标,观测要素主要包括:水温、电导率(盐度)、压力,以及浮标漂移轨迹等。剖面观测深度为0—2000 dbar,漂移深度为1000 dbar,观测周期10天,每个剖面可获得约73层温、盐度和压力数据;其中7个浮标附加了近表层温度传感器,可以获得近表层(0-20dbar)10个温度观测资料。

六、调查仪器设备

   本航次投放的剖面浮标为美国Teledyne Webb研究公司生产的APEX型Argo剖面浮标,船载CTD仪则为美国海鸟公司生产的SBE-911型CTD仪,实验室测量海水盐度的设备为加拿大GUILDLINE公司生产的AUTOSAL8400B型盐度计,主要技术指标如表2-4所示。

七、主要调查成果

   本航次顺利投放了10个Argo剖面浮标。根据这些浮标的工作寿命(约3—4年),预计可获得至少1400条温、盐度剖面。此外,还获得了5条0—2000 dbar水深范围内的船载CTD仪观测剖面资料,以及20瓶海水样品。

   使用实验室高精度盐度计对采集的20个海水样品进行了盐度测定,获得了20个盐度值;截至3月14日,累计获得了分别由10个Argo浮标观测的73条温、盐度剖面,以及49条近表层温度剖面。

图4  浮标投放照片(照片由中科院海洋所汪嘉宁博士提供)

八、现场观测资料质量控制

   利用本航次布放的Argo浮标、船载CTD仪和实验室盐度计的测量结果,以及附近海域的历史Argo浮标观测资料,绘制了各个测站上的温-盐度曲线及盐度垂直分布图(图5-8)。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航次布放的Argo浮标的第一条剖面资料是在布放后24小时才获得的,其对应的位置(经、纬度)与船载CTD仪观测的并非一致,但估计的漂移距离不会超过10km。

   由图5-8不难发现,船载CTD仪与Argo浮标观测的盐度垂直分布基本吻合,但前者观测的盐度值似乎比后者都要偏大一些。为了寻找两者存在误差的原因,我们选取在F07、F08和F10站附近由其他国家布放的Argo浮标资料发现,除了F10站外,其他两个站的CTD仪观测盐度也要偏大。最后我们把CTD和Argo观测盐度插值到500、1000、1500和2000 dbar深度来进行定量比较(表5),可以发现CTD仪观测盐度比本航次布放的Argo浮标观测盐度偏高0.01左右,在F07和F08两个站上,CTD仪观测盐度比邻近Argo浮标的盐度也要偏高0.01左右,但在F10站上,CTD的盐度反而比邻近浮标的盐度偏低约0.02。由盐度计测量的海水盐度比CTD仪和Argo浮标观测的盐度均偏高,可能与该航次采集的水样贮存时间过长(>2个月),采样瓶密封不严导致水样蒸发等因素有关。

图5 2901548号浮标与CTD及附近Argo浮标的资料对比

(蓝色圆圈表示Argo资料,红色曲线表示CTD,青色十字形表示附近Argo资料,绿色三角形表示用盐度计测量的海水样品盐度)

图6 2901549号浮标与CTD及附近Argo浮标的资料对比

(蓝色圆圈表示Argo资料,红色曲线表示CTD,青色十字形表示附近Argo资料,绿色三角形表示用盐度计测量的海水样品盐度)

图7 2901568号浮标与CTD资料对比

(蓝色圆圈表示Argo资料,红色曲线表示CTD,绿色三角形表示用盐度计测量的海水样品盐度)

    图8 2901567号浮标与CTD资料对比

(蓝色圆圈表示Argo资料,红色曲线表示CTD,青色十字形表示附近Argo资料,绿色三角形表示用盐度计测量的海水样品盐度)

九、 存在问题与建议

   本航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由实验室盐度计测定的盐度值与CTD仪的观测结果比较发现,前者的测量结果普遍高于后者,这与水样存贮时间太久及水样瓶密封不严有关。因此,应及时对采集到的海水样品进行实验室测定,若航程较长,则应将实验室盐度计带上船进行现场测定,可大大提高盐度比测的质量。另外,在采集海水样品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且不宜将海水装满整个采水瓶(至瓶颈以下为宜)。

   2、通过盐度对比分析发现,该航次使用的CTD仪观测盐度比Argo浮标观测盐度(包括邻近Argo浮标)似乎要偏高0.01左右,建议进一步检查该CTD仪的鉴定有效期及盐度校正参数。

十、  致谢

   本航次Argo浮标布放任务得到了暖池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王凡研究员、调查队首席科学家汪嘉宁博士、王庆业副研究员和全体调查队员,以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船舶中心和“科学”号调查船全体船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   

                                               201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