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go填补南印度洋海域实时海洋观测空白
二十多天来,马航MH370航班失联并疑似坠落在南印度洋海域的不幸消息,不仅牵动着广大国人的心,也引起了国际Argo团队的高度关注。在许多国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派遣飞机、舰船,并调动各种监测资源(如卫星、仪器设备等)投入现场搜救的同时,Argo团队借鉴2009年6月1日至2011年5月1日期间搜寻法航AF447失事飞机的经历,提醒人们南印度洋海域的海洋环境状况要远比北大西洋赤道海域复杂得多;该海域也要比北大西洋赤道海域辽阔得多,不仅离陆地更遥远,而且几乎少有商船经过;这里无论是历史海洋观测资料,还是当今的现场或实时海洋观测资料,也要比北大西洋赤道海域少得多。虽然,近10年间建立起来的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也为南印度洋海域及时填补了实时海洋观测的空白。但相比北印度洋海域和太平洋、大西洋海域,布放在南印度洋海域的Argo剖面浮标数量都要明显偏少。为此,即使在该海域搜寻到了MH370飞机的漂浮碎片或随机物品等,但要准确找到或打捞起飞机残骸、黑匣子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当时在北大西洋赤道海域的多国飞机和舰船搜寻到AF447飞机的漂浮碎片仅隔了一天时间,随后确定飞机坠落地点并打捞起第一个黑匣子却一波三折,用了大约二年时间(23个月),最终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现场观测团队与美国麻省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FVCOM(有限体积海洋模式)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采用概率学与海洋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立失事海域高分辨率中尺度天气模式,以及分辨率高达500米至1公里的FVCOM子区域模型,再与全球FVCOM模型嵌套在一起进行模拟计算,在准确估算出流场的基础上追溯预测飞机残骸的位置,并取得了圆满成功。据领衔制订第四次寻机方案的美国麻省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FVCOM团队负责人陈长胜教授及其他的华人科学家团队发表在国际《海洋动力学》杂志(2012年)上的“利用FVCOM模式推断AF447航班位置"论文和最近发表在《中国海洋报》(2014年3月18日)上的“当年法航客机是如何找到的"文章,披露了他们利用自主研发的FVCOM模式顺利找到AF447飞机残骸和黑匣子的全过程,其中提到了Argo剖面浮标观测资料和表面漂流浮标轨迹资料对建立模式初始场和验证预测结果的重要性,甚至在他们制订寻机方案过程中,还专门派船前往飞机失事海域临时布放了一批表层漂流浮标。
为此,国际Argo计划办公室主任Howard Freeland教授亲自动手制作了一个Argo视频(http://members.shaw.ca/HOffice/movie/MH370.avi),展示了2007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Argo剖面浮标在南印度洋海域(20-60°S,55-123°E)的漂移轨迹(下图),供人们了解和使用该海域难能可贵的Argo资料,从而能为准确估算飞机失事海域流场并追溯预测飞机残骸位置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据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的统计表明,从2000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南印度洋海域(20-60°S,55-123°E)累计布放了890余个Argo剖面浮标,获得了0-2000米水深范围内76500余个温、盐度剖面,以及漂移轨迹数据,截止2014年3月28日,仍有226个浮标在海上正常工作(即每3°×3°经纬度网格区域内有0.78个浮标,低于国际Argo计划设想的每3°×3°布放一个浮标的建网要求,这些浮标主要由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英国、日本和印度等国投放)。为此,建议在各国舰船,特别是我国船只在南印度洋海域反复搜寻的航行过程中,应能紧急安排、布放一批监测仪器设备(如具有双向通讯功能的Argo剖面浮标和Argos表面漂流浮标等)。这些浮标能自动采集海洋环境资料和记录漂移沿程的轨迹,并能通过卫星及时将位置和信息发送给地面指挥中心,以便及时补充南印度洋海域的海洋环境资料,特别是实时海洋观测资料的不足,不仅可为业务部门准确预测预报南印度洋海域的海洋环境实况,以及为制订寻机方案提供更多的基础数据,从而为顺利开展打捞作业提供技术支持;而且还可为印度洋Argo区域观测网建设做出贡献,体现一个负责任海洋大国在处理海上突发事件中,运筹帷幄、稳操胜券的大国风范。
用户可以通过如下网址:
ftp://122.224.173.41/pub/ARGO/Southern_Indian/(南印度洋海区剖面观测资料,时间范围2000年1月-2013年12月)
http://www.argo.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f=lists&catid=32(网格数据产品)
免费下载该海域已有的Argo剖面浮标观测资料及其网格数据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