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北斗剖面浮标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区域Argo海洋观测网
国际Argo指导组成员、中国Argo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许建平最近提出建议,我国应以成功研制北斗剖面浮标,以及国际Argo计划由“核心Argo”向“全球Argo”拓展为契机,通过建立“中国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接收服务中心”,率先建设“北太平洋西边界流(台风源地)海域Argo实时海洋监测网”和“南海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并逐步向印度洋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扩展,最终建成由400个Argo剖面浮标组成的覆盖‘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域Argo海洋观测网,使之成为“全球Argo”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增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与合作的纽带,进一步促进Argo资料在我国乃至沿线国家业务化预测预报和基础研究中的推广应用,让沿线国家和民众能够真切体验和更多享受到海上丝路建设带来的福祉,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防御自然灾害,更多地承担一个海洋大国的责任义务做出贡献。
许建平研究员认为,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10月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沿线国家的普遍欢迎。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又制定并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纲领,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然而,中国倡议建立的“丝绸之路”,应该不仅仅是“一条线”,而是“一个网络”,也不仅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更是为了拉近沿线国家在经济上的联系,即在经济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除了道路互联互通、城市基础建设外,还应包括“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例如“Argo”,这个由许多成员国的科学家组成的Argo指导组(AST)和Argo资料管理小组(ADMT)负责建设和管理的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目前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国家的参与度还不高,但都有迫切加入的愿望。我国可以利用该平台作为切入口,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已建的海洋合作联委会的基础上,联合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建“Marine Silk Road-Argo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Cooperation Partners(即MSR-Argo研究基础设施合作伙伴)”。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重点,也是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科技交流、学术往来和人才交流合作等,可以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而“南海争端”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针对东南亚国家、印度等对中国崛起产生的防范心理,以及“一带一路”全球战略提出所招致的“中国威胁论”阴谋,实施以海洋合作承载海上丝绸之路的前瞻战略,提供海上公共产品,淡化政治色彩,让周边国家感受到中国的举动不是为了遏制他们的发展,而是会带来互利共赢的结果,消除他们的猜疑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无疑是主导者,但最终能建成什么样,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还要看中国能够释放多少能量,愿意提供多少公共产品。因此,务实推进与沿线国家在海洋科技、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与救助服务,以及海洋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开展联合区域海洋调查,建设海洋灾害预警合作网络,提供海洋预报产品,发布海洋灾害预警信息,使沿线国家和民众能够真切体验和更多享受到海上丝路建设带来的福祉,乃是当务之急。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不断得到验证。全球变暖、两极海冰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台风(飓风)肆虐、极端天气(如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和极端降水等)频发等,无不与海洋变化息息相关,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亟须提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尤其是海洋大国和海洋强国应该对这些问题引起高度关注,并将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其次,全球海盗、海上恐怖主义、海上跨国犯罪和海洋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应对这些问题方面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诉求。因而,为沿线国家提供海上公共服务及其产品,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同样应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目标。此外,我国海军亚丁湾护航、也门撤侨、地中海联合战术演习和潜艇突遇大洋“掉深”险情,以及中国巨大的能源进口和交通运输等迫切需求的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也都离不开对深海大洋环境的了解和掌握。为此,我国应高度重视和发挥研究基础设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让沿线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从而能正确理解、支持和促进我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显得十分重要,且尤为迫切。
诚然,地球科学所有重大进展也几乎都与观测密切相关。海洋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海洋和气候业务化预测预报技术的发展,更离不开广宽海洋上大范围、准同步和深层次的现场观测资料。本世纪初(2000-2007年)在全球海洋上建立的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为海洋科学乃至大气科学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目前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已有30多个国家参与建设与维护,且观测资料免费共享,但对许多东南亚和印度洋沿海国家而言,尽管长期饱受台风(飓风)、风暴潮、海浪,甚至海啸等海洋灾害的侵袭和威胁,却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未享受到该观测网所带来的“红利”。中国和印度虽较早加入了国际Argo计划并参与观测网建设,但两国在海上布放浮标的数量(在全球Argo观测网中仅占5.8%)至今还十分有限,印度洋Argo观测网中的浮标数量与太平洋和大西洋相比要落后一截,至今仍未达到国际Argo计划提出的最低标准,尤其是南海的Argo区域观测网目前还是域外国家在建设和维护。为此,增加在印度洋海域的浮标数量、并由域内国家主持建设南海区域观测网,以及促进观测资料在东南亚和印度洋沿海国家的推广应用已是迫在眉睫。
Argo已经成为从海盆尺度到全球尺度物理海洋学研究的主要数据源,而且也已在海洋和大气等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其业务化预测预报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未来两年内将最终建成由4000个浮标组成的“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每年补充布放的浮标约需1000个左右。截止2014年底,我国已累计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布放了300多个浮标,目前仍有180多个在海上正常工作。但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国累计布放的浮标数量在全球观测网中却仅占3%左右,远远落后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和日本等国家,其中美国占了总数的50%以上。然而,据国际Argo计划办公室的统计,从1998年以来,近40个国家的科学家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与Argo有关的研究论文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超过2000篇,其中2010年以后,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都在200篇以上,2014年更是达到了350余篇。中国学者发表研究论文270篇,近次于美国(约600篇),在全球排名第二。这得益于参与者始终坚持了国际Argo计划提倡的“共建、共享”原则,以及摒弃了国内海洋调查中存在的“谁负责谁拥有、资料长期封锁”陋习的结果。但中国在该领域里还是给人留下了爱“占便宜”的形象,因为中国布放浮标的数量,无论以GDP还是人口统计,均远远落后于参与的发达国家,甚至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所以,尽管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大型国际合作计划中始终缺少担当和一个海洋大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为此,我国海洋领域应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倡议下,加强与沿路国家的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促进科技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我国研制成功北斗剖面浮标,以及10多年来在浮标检测与布放、观测资料接收与质量控制、数据产品制作与共享服务,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发起并组织建设覆盖“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域Argo海洋观测网,邀请沿线国家参与布放浮标和维护区域海洋观测网 ,与沿线国家共享浮标观测资料及其相关数据产品 ,发布覆盖“海上丝绸之路”区域的海洋环境(温、盐度和浪、潮、流等)预报服务 ;将“海上丝绸之路”区域Argo海洋观测网作为“全球Argo”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助沿线国家加入国际Argo计划 ;举办各种培训班,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培养浮标资料处理和应用人才,协助需要帮助的国家建立浮标资料接收与处理中心,扩大区域海洋环境保障服务系统的作用及其影响力,为沿线各国海洋资源开发、海事安全、海洋运输、海洋渔业管理和近海工业,以及业务化海洋预测预报等提供基础数据与信息服务,从而为实现“携手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的“一带一路”宏伟目标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