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全配置”BGC浮标在西北太平洋成功布放
编辑 :邢小罡 时间
:2019-03-30 14:33:00 访问次数 :
2019年3月24日与29日,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OED)搭载厦门大学“嘉庚"号科考船在西北太平洋成功布放两个BGC(生物地球化学)浮标(图1、2),顺利传回观测数据,并通过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与全球Argo资料中心实现同步、实时共享。此次投放的两个浮标(WMO编号2902753、2902756),不仅是我国首次投放的“全配置"(即同时携带了温度、电导率和压力,以及溶解氧、硝酸盐、pH、叶绿素、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和下行辐照度等传感器)BGC浮标,而且在国际上也是第一次布放。因为早期布放的BGC浮标,除了携带常规的物理海洋环境要素(温度、电导率和压力)传感器外,大多数只携带了溶解氧传感器,或者溶解氧、硝酸盐和pH传感器等,还没有同时携带国际BGC-Argo计划确定的全部6个生物地球化学核心参量(即溶解氧、硝酸盐、pH、叶绿素、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和下行辐照度等)传感器的先例。
图1 两个全配置BGC剖面浮标
图2 浮标布放准备
由国际BGC-Argo计划实施的全球海洋生物地球化学Argo观测网,是研究海洋酸化、缺氧、生物泵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科学问题的重要数据来源,也是国际Argo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近海与太平洋高分辨率生态环境数值预报系统(2016YFC14016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太平洋铁的来源与传输及其对上层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41730536)"两个在研项目的科学引导下,自2018年5月起,SOED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已经累计布放了11个BGC剖面浮标,目前尚在海上正常工作的仍有8个(图3、表1),并计划于2019-2020年继续布放8个,以便建成国际上首个西北太平洋生物Argo观测网,重点服务于海洋生态数值模拟的参数优化、西北太平洋碳循环过程、以及大气沉降、台风、中尺度涡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科学研究,同时确立我国在国际BGC-Argo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和国际话语权。

图3 西北太平洋海域8个BGC浮标的漂移轨迹(绿点表示浮标最新位置)
表1 西北太平洋BGC-Argo观测网中8个浮标的相关信息及其观测参量
为了及时接收和处理这些BGC浮标获取的资料,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及时投入技术力量,于2018年7月底完成了所有生物地球化学参量的数据处理模块,并实现了与现有核心Argo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的整合,成为国内目前唯一有能力业务化接收、解码、处理与质控BGC浮标数据,以及管理与维护BGC-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的技术团队。